(来源:新华日报)
□ 解放日报记者 李欣欣
“苏超”的出圈是从“热梗”开始的。5月下旬,关于“十三太保”“散装江苏”的段子在网上满天飞,无数令人捧腹的热梗中,为大家贡献最多梗的无疑是常州。“常州十三妹”“笔画输成川队”“笔画保卫战”……给大家增添无数话题和笑料。
当所有人都在揶揄常州时,我也在屏幕前笑得很欢。然而,几天后的某个早上,当我打开“常州发布”时,一脸震惊——常州又整活了!推出面向“对手”城市所有市民免票的举措,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这些景区门票可都是一两百起步的,说免就免了?
后来我去中华恐龙园和周边商圈采访,就更佩服常州的城市营销智慧了。一方面,作为第一个想出“免票政策”的城市,那一轮比赛恰逢端午节,瓢泼大雨也挡不住超高人气,恐龙园推出的“恐龙妹妹”“南哥尖叫鸭”玩偶更是卖爆了;另一方面,整个城市都在“玩自己的梗”,官方媒体自嘲,民间更是玩到飞起,如中华恐龙园的大屏上写着“谁会被丨州先进一球”,文创帆布包上写着“常垫底”“我是丨州人”。
将“一球未进”被群嘲的“尴尬”状况,直接转化为泼天流量与城市热点,常州的“段位”,已经不是简单无中生有了,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我在采访中最为震撼的点。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渐渐理解了常州这种超能力从何而来。
传统制造业的底蕴和江南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常州人开阔的眼光、务实的精神和果敢的行动力。常州很早就开始打造城市IP,在城市营销方面经验十足。尤其是中华恐龙园知名度越来越高,常州顺势而为,将恐龙与常州的城市形象紧密挂钩,还建了恐龙主题的超级充电站、服务区,以及恐龙主题地铁车厢、共享单车……有了前期的大量铺垫,当“苏超”爆火后,大家在为“十三太保”选吉祥物时,小恐龙形象最为鲜明和深入人心。仔细想想,这特别像是一个“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励志故事。
当机会来时,有准备的常州,稳稳地接住了流量,并将流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效益和商机。常州在“苏超”中的一系列做法,是可以写进城市营销教科书的案例。
常州的故事告诉我,真正的机遇往往藏在挑战背后。只有敢于突破固有思维,善于抓住风口,不断创新、拥抱变化,才能乘风破浪,站在时代的前端。
上一篇:蔡炳炎:尺素寄家国 淞沪浩气存
下一篇:前7月我省外贸进出口增长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