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朱建丽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语言,其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文化传播的内在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日益深入。学者Perry和Southwell认为,它指的是和不同文化人士有能力进行有效的、适当的沟通;Deardorff强调,它以跨文化知识为基础,技能和态度是根本;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指出,它所涵盖的是交际能力,也是跨文化的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胡文仲则把它的核心归纳为三个层次: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综合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够准确理解他人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以实现有效沟通的能力,核心要素包括文化认知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
当前,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理念滞后,部分仍以应试为导向,重语言知识传授而轻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枯燥零散、流于表面;教学模式固化,缺乏互动与实践,以“讲授式”为主;考核机制不健全,偏重笔试形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科学评估不足且重视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需采取有效策略,切实把本土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新时期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改变教学理念,树立跨文化教学意识。在英语教学目标体系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列入到英语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既教授语言知识,又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差异对交往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英语词汇时,可以介绍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如中西方文化中“Dragon(龙)”所具有的不同符号意义。
优化教学内容,拓宽文化知识储备。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对蕴含其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拓展延伸。例如,在学习有关西方家庭的课文时,可以介绍西方的家庭结构、亲属关系称谓等文化知识。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收集整理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化资料,如电影、纪录片、报纸杂志文章等,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文化信息。比如,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做法,可以在学习环保相关内容时引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跨文化交际实际操作能力。可综合运用多元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法,创设“商务洽谈”“旅游咨询”等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交流,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及文化知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围绕特定文化主题(如中西婚礼习俗差异),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分组研究、讨论,并进行成果展示与汇报;此外,还可利用跨文化线上互动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连线)与海外学生交流或学习国外文化课程资源,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
健全考核制度,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核。为构建科学评估体系,需优化相关环节:评估主体多元化,打破单一教师评估,在小组合作等活动中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考核内容多样化,除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外,重点纳入文化认知水平、语言应用得体性及跨文化交际应变能力;测评方式上综合运用过程性与终结性测评,通过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对其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终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关键目标,对学生未来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广大英语教师应深刻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着力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学院讲师)
上一篇:文旅消费出新 夜间经济火热
下一篇:一年11亿方再生水复活城市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