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随着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一纸批复的下发,程思韵正式担任汇丰人寿董事长一职。这位拥有超过二十年国际精算与再保险深厚背景的“保险老将”,与总经理胡敏、总精算师林庆敏共同构筑了汇丰人寿前所未有的“精算铁三角”核心管理团队架构。
这一人事更迭,发生在汇丰人寿由合资转向外资独资、资产规模狂飙突进却难掩盈利根基脆弱的关键时刻。资本持续注入的繁华表象之下,盈利不稳、银保依赖与投资收益波动的三重隐忧,正考验着新管理层的战略智慧。
从银行家到精算师的权力交接
程思韵的接棒,标志着汇丰人寿管理基因的深刻转变。前任董事长孙丹莹在汇丰体系内浸淫十九年,是横跨环球银行、工商金融及财富管理领域的综合金融老将。
在她的短暂任期内,也就是2023年12月至2025年1月,汇丰人寿实现了关键性的业绩突破: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30.89亿元,同比大增79.03%,并成功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1.95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三年的亏损局面。
然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尚未来得及稳固,孙丹莹便闪电转任汇丰银行(中国)副行长。
与孙丹莹的银行家底色截然不同,程思韵是纯粹的“精算血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精算科学学士、英国精算师协会会员的背景,为其二十余年的职业轨迹定下基调,从华信惠悦的精算咨询顾问起步,历经RGA美国再保险的市场营销精算工作,后在瑞士再保险集团关键岗位深耕十余年,执掌亚洲区健康与医疗解决方案业务,并全面主导北亚洲区人寿及健康再保险业务。
2023年11月,程思韵加入汇丰集团任环球保险业务首席产品官,次年10月获批出任汇丰人寿非执行董事,直至此次履新董事长。
程思韵的到任,与总经理胡敏、总精算师林庆敏、首席风险官劳硕妮等共同组成了汇丰人寿高度集中的“精算系”核心管理层。
由具备广泛银行及综合金融经验的原掌舵者,转向由精算专家主导的“铁三角”,这一权力结构的重塑清晰指向汇丰人寿的战略重心调整。在规模高速扩张后,亟须转向精细化运营,强化产品定价、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匹配的核心能力,以应对行业低利率与严监管环境。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精算背景高管在定价策略、产品结构优化及准备金计提上具备专业优势,可精准管控负债成本,降低利差损风险,尤其在低利率环境中提升抗风险能力。 并且精算思维主导下,公司更易建立量化风险管理框架,如动态偿付能力监测、现金流压力测试,增强业务稳健性。避免因短期业绩压力牺牲产品价值率,推动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
但杨帆也指出,过度聚焦负债端而弱化资产端建设,精算思维偏保守或限制投资策略创新,在低利率环境下难以平衡投资收益需求。他建议在保持精算优势的同时,加强投资专业力量建设,实现负债端与资产端的协同发展。
规模狂奔下的盈利之殇
汇丰人寿近年来的增长曲线同样耐人寻味。自2022年6月汇丰保险(亚洲)受让国民信托持有的50%股权,实现全资控股以来,这家外资险企便驶入快车道。
汇丰人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成为汇丰全资控股的寿险子公司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业务增长计划、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为更多客户提供全面的、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险方案与服务。”
从汇丰人寿的关键指标来看,其总资产从2023年末的267.8亿元,猛增至2024年末的421.47亿元,并在2025年二季度末进一步跃升至503.84亿元。净资产增长更为迅猛,2024年达26.62亿元,同比大增79.50%。
保费收入同样高歌猛进,2023年汇丰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3.11亿元,相较于2022年的37.25亿元,同比增长96.27%,2024年继续增长79.03%,达到130.89亿元。2025年二季度末保费收入也已达73.86亿元。
为支撑高速扩张,外资股东汇丰保险(亚洲)在独资化后开启“钞能力”模式。2022年10月增资6.35亿元、2023年6月增资6.54亿元、今年2月再增资3.62亿元,累计向汇丰人寿注资达16.51亿元。
对于股东方的慷慨增资,汇丰人寿相关负责人曾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体现了公司股东对于汇丰人寿在中国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定支持,并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增强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分支机构的铺设也随之提速,2023年10月,汇丰人寿江苏分公司获批筹建,同年12月,四川分公司获批开业;2024年1月,其江苏分公司获批开业,又于同年9月将业务拓展至南京。目前,汇丰人寿经营区域已覆盖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广东省、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等多个重点省市。
然而,与耀眼的规模增长和股东鼎力支持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其盈利根基的极端脆弱与不稳定性。
年报数据显示,汇丰人寿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亏损,净利润分别为-2.25亿元、-5.41亿元、-0.85亿元。2024年凭借1.95亿净利润短暂走出阴霾。进入2025年,仅第二季度该公司便再现0.91亿元亏损。
渠道方面,自2013年起,汇丰人寿砍掉代理人渠道,全力押注银保渠道, 2014年至2020年,该公司通过银行兼业代理获得的保费收入占比达到了94.6%、95.9%、96.4%、97.7%、98%、98.6%、97.9%。2021年开始,其银保渠道占比逐步下降,2024年已降至65.94%。
虽然银保占比下降显示渠道多元化努力,但六成以上的依赖度依然过高,且成本控制成效不彰。汇丰人寿对关联方汇丰银行的重度依赖,2024年该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高达6.4亿元,同比增长57.64%,其中汇丰银行收取的费用就达3.78亿元,占比59.06%。渠道集中不仅推高成本,更在“报行合一”等政策下加剧业务波动风险。
杨帆认为,加速发展经代、探索数字化直销等低成本渠道,优化渠道结构并降低对关联交易的依赖,是汇丰人寿分散风险、提升业务韧性的必然选择。
首席投资官仍空缺
2024年高达7.92%的综合投资收益率,是促使汇丰人寿于当年扭亏的关键功臣,有效对冲了负债端压力。但这更多得益于资本市场的阶段性回暖。2025年二季度单季收益率骤降至2.07%,累计收益率仅为1.83%,较去年同期下滑1.43个百分点。这种“靠天吃饭”的投资表现,暴露了其投资体系稳定性与专业能力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汇丰人寿首席投资官这一关键职位至今空缺,无疑削弱了其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能力。杨帆认为,填补首席投资官空缺,建立专业、稳健的投资团队和策略,是平抑收益波动、实现资产负债有效匹配的关键。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环境下,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确保投资收益能够覆盖负债成本,对于汇丰人寿而言是巨大考验。
杨帆告诉本报记者:“外资独资模式确实提升了决策效率,加速战略落地,如三年增资超过16亿、分支机构快速扩张,确保资源聚焦集团战略如大财富管理协同。但外资股东对标准化流程的追求可能削弱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响应,如渠道费用竞争、客户偏好差异,典型案例是银保手续费居高不下,59%佣金支付给关联银行,反映本土渠道议价能力建设不足。”
想要平衡股东战略意志与本地市场适配性,杨帆认为关键在于要建立“全球战略+本地执行”的双层治理机制,赋予中国管理团队适度自主权。同时引入本土高管人才,增强市场洞察力。另外,产品与服务策略需兼顾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并且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总部及时了解中国市场变化。独资模式需避免战略传导管道化,应通过治理结构设计兼容全球化效率与本地化敏捷。
资本输血固然可以快速做大规模,却无法直接治愈盈利的阵痛。摆在程思韵面前的真正考题在于,如何将精算的专业力量,转化为优化负债结构、严控渠道成本、稳定投资收益的系统性能力。在告别“规模即正义”的粗放时代后,汇丰人寿能否凭借精算的缜密与资本的耐心,在中国保险市场的新周期中,锻造出兼具增长质量与盈利韧性的外资样本,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