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漂洋过海的《物权法要论》
李石曾的老照片和沈志明的题字◆樊东伟
近日整理书房旧物,在一批世界书局的文献中,我偶然翻到了这本《物权法要论》。摩挲着泛黄的纸页,一段关于这本1931年出版的旧书两度漂洋过海的往事,悄然浮现在心头。
那是2012年夏天,美国加州洛杉矶近郊的克莱门特市,一座质朴的单层别墅里,我将这本八十多年前在上海出版的《物权法要论》递到八旬老人沈柏宏手中。老人轻抚书脊,凝视着封面上熟悉的字迹,眼眶微微湿润,一口乡音未改的上海话里满是感慨:“这是我父亲当年读大学法律系时写的毕业论文啊!”
沈柏宏先生的人生轨迹,曾与这本旧书一样跨越重洋。1948年,他从上海南洋中学高中毕业后辗转赴美,在多所院校深耕执教,最终成为美国化学工程院院士,跻身知名教授与科学家之列。他的父母也在20世纪60年代移居美国,直至终老,安葬于北加州的墓园。此刻,父亲青年时代的遗物跨越山海再度相逢,老人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
这本外观略显陈旧的法律书,书脊处甚至用纸条细心修补过,扉页上还印着馆藏书章。但它又绝非寻常旧书——扉页内侧,一行工整的字迹静列其上:“石曾世伯指正晚志明敬赠”。原来,这本书是作者沈志明的大学毕业论文,1932年10月由其父沈知方创办的世界书局出版后,特意赠予了相熟的长辈、国民党元老李石曾。
更巧的是,两年后世界书局遭遇资金困境,正是李石曾等人注资接盘;沈知方让出董事长与总经理之位后,因健康原因退居同孚村寓所,终日埋首书斋,整理旧藏古籍,编纂国学名著。
沈志明后来子承父业,1936年与妻子应文蝉共同创办启明书局。他们还在应文蝉的家乡苏州买下近两亩地,修园筑舍,既作编辑所,又供亲友相聚——胡适之、丰子恺等文化界名人常被邀至此休憩创作。短短几年间,启明书局出版了大量文艺类书籍,其中百余部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尤其引人注目,广受好评。
而这本书的受赠者李石曾,身为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是清末最早留法的中国学生之一。他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共创世界社,一心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接办世界书局后,他招募杨家骆、李鸿球等学者,制定了宏大的“世界学典”出版计划,打算将包括中国四库全书在内的各国经典陆续刊行。可惜因种种原因,这一宏大的出版计划未能实现,李石曾也旅居海外多年,辗转多国,最终在台湾终老。这本留在国内的《物权法要论》,被上海的某学校图书馆收藏。
当年,我因搜集世界书局史料,在旧书网上偶然看到此书拍卖信息,便按时守候竞拍成功。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我就告知了远在大洋彼岸的沈柏宏先生,约定下次访美时将书归还沈家。
沈先生热情邀我住在家中叙谈。那几日,我从他身上深切感受到了沈氏家族对书籍的执着——两间宽敞明亮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籍文献与多年留存的剪报,尤其是与家族相关的资料,更是被他悉心收纳。临别时,带着他赠予的两本为母亲应文婵女士出版的小说集与诗集,还有搜集到的大量珍贵史料,我满载而归,心中仍觉意犹未尽。
此后数年,我与沈柏宏先生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持续不遗余力地搜集世界书局与沈氏家族的资料,总能及时寄给我。2017年上海举办世界书局百年纪念座谈会,主办方特意邀请沈先生到场发言,圆了他多年的心愿。
然而天不假年,2019年2月,沈柏宏先生因病在美离世。那年夏天,我再次飞往洛杉矶,在他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寄托深切哀悼。在沈先生的书房,沈夫人告诉我可以从书架上选些书留作纪念时,我的目光再次落在了这本《物权法要论》上。翻开这本阔别七年的旧书,一张李石曾的老照片从书页间滑落,背面是沈柏宏熟悉的字迹:“前世界书局继承总经理李石曾摄于台湾,约一九六〇年代”。
沈夫人赵淑华老师告诉我,当年沈先生收到这本书时欣喜若狂,特意复制了李石曾的照片夹在书中,亲友来访时,总爱自豪地展示父亲当年的著作。
征得沈夫人同意后,我带着这本旧书再度漂洋过海回到上海。它成了对沈柏宏先生最好的纪念,也见证着我多年来对世界书局的研究与牵挂。如今每次看到这本书,那位慈祥老人的音容笑貌,总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下一篇:更新计 无障碍&工业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