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沟壑之间,一口深20米的老井静静伫立八十载。它不仅是一处滋养众生的水源,更是一座镌刻在大地上的水文化丰碑——王震井。从革命年代军民共凿的“生存之水”,到建设时期滋养沃野的“发展之水”,再到新时代赓续精神的“文化之水”,这泓清泉始终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治水为民”的初心,流淌着民族团结的暖流,更成为传承红色水利精神的生动载体。
军民共凿:绝境求生的水利史诗
1941年11月,王震将军指挥部队解放了城川。这位湖南浏阳籍的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功勋人物,后来率领359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将荒滩变成良田,被毛主席题词“有创造精神”。解放城川后,部分八路军将士留下来,一方面保卫战役成果,一方面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周边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建设边区。
1944年,城川镇黄海则村遭遇特大旱灾。这片蒙陕交界的黄土地上,村民每日要往返数公里,从泛着白碱的海子里挑回苦涩的水,洗菜、喂牲口、浇地梯次利用后,连泥渣都不忍丢弃。恶劣的饮水条件让孩童面黄肌瘦,肠胃病肆虐,成为压在百姓肩上的沉重枷锁。
彼时,驻防在黄海子梁一带的正是359旅保安二团的战士。他们目睹百姓饮水之难,迅速向王震将军汇报。“为老百姓解决难题,也解决咱们用水问题。”将军的命令掷地有声。
一场与自然的较量就此展开。三营战士与当地各族群众组成“打井突击队”,没有勘探设备,就靠双脚丈量、双手触摸地质;缺乏机械工具,就用钢钎凿、铁锤砸。红胶泥坚硬如铁,流沙层暗藏陷阱,战士们手掌磨出血泡,结茧再磨破,鲜血混着汗水渗入土地。挖到15米深时,岩缝渗出的水比珍珠还金贵;井内积起齐膝泥浆,战士们便跪着、趴着用筐子一捧捧往外运泥。
40个昼夜的鏖战后,第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这口深20米、底部直径1.5米、水深6米多的甜水井,彻底终结了百姓长途挑水的苦难。军民相拥而泣,欢呼声响彻高原。这口凝聚着军民心血的甜水井,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饮水难题,还为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提供了重要保障,开创了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军民同心、人力攻坚实现水资源突破的治水范例。百姓们以王震将军之名冠之,不仅是感恩,更是将共产党为人民办实事的记忆,深深镌刻进这方水土。
水脉传承:从救命源泉到发展引擎
八十载时光匆匆流逝,王震井早已超越了一口井的范畴,成为水文化的鲜活载体,在当代水利与乡村振兴中熠熠生辉。曾经的盐碱地,在泉水滋养下变为千亩良田,玉米、苜蓿茁壮成长,城川辣椒更以优良品质远销东南沿海地区。当地农民常说:“这水浇出的庄稼,秆子比人高,籽粒比蜜甜。”这正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最生动的注脚。
在王震井纪念园,复原的打井场景、陈列的钢钎铁锤,让军民同心、攻坚克难的水利精神变得可触可感。据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蔡锐介绍,截至2025年7月,这里累计接待游客16.3万人次,成为传播红色水文化的重要窗口。以井为核心打造的红色研学+绿色采摘路径,更让水文化从历史走进现实——红色教育基地吸引学员研学,周边生态农业园里,游客亲手采摘的辣椒、西瓜,带着王震井的文化印记走向全国,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这种以水为脉、以文为魂的发展模式,恰是对王震井精神的当代诠释。当地完善的节水灌溉设施、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延续着当年因地制宜找水的智慧;而将红色IP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实践,则让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乡村振兴中结出了新的果实。
精神永续:流淌在血脉里的治水初心
这口井见证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泓泉浇灌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当地百姓的希望。王震井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了水利设施的范畴。它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当年军民共挖一井,如今当地群众在清泉滋养下过上美好生活;它是饮水思源、感念党恩的教材,提醒着每一个人:幸福生活的源头,是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坚守。
在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水网建设、保障农村牧区饮水安全的今天,王震井蕴含的精神依然闪耀。忠诚、担当、科学、求实,既是当年凿井成功的密钥,也体现了新时代的水利精神。从解决有没有水喝的生存问题,到追求喝好水、用好水的品质提升,从家家挑水到户户通水,变的是水利技术与条件,不变的是“治水为民”的初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王震井的清泉仍在流淌。它滋养着鄂托克前旗的沃土,更滋养着一代代水利人的精神家园,激励着我们在治水兴邦的征程上,续写更多清泉润民心的时代篇章。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