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沈 怡
1906年,沈炳元出生于浙江桐乡长新村。1919年,13岁的沈炳元背着蓝布书包走进桐乡乙种农业学校,课本里夹着母亲绣的蚕茧纹样——这或许是他与蚕桑的最早结缘。1923年,他考入浙江公立甲种蚕桑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在蚕室实习时,总把蚕匾摆得方方正正,连桑叶都要切成均匀的细条。有同学笑他刻板,他却认真地说:“蚕宝宝娇气,差一分火候都不成。”
沈炳元很早便立志要为民服务。1926年,在浙江省地方自治专修学校的课堂上,沈炳元在笔记里写下:“地方自治,非一纸公文可成,需踏遍乡野,知百姓冷暖。”1927年,他在煤油灯下写下 “为桑梓谋安宁”的誓言。
整理赈灾档案
1930年,沈炳元任桐乡县城濮区区长,他工作上近乎执拗的细致,他主持的新开河工程图纸,连河底淤泥的清运路线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1937年11月18日,桐乡县城沦陷的消息传到嘉兴时,沈炳元正在县政府民政科整理赈灾档案。据《桐乡县志》记载,当日日军轰炸桐乡南门,37间民房化为焦土,32名百姓倒在血泊中。他攥着钢笔的手微微颤抖,墨水在档案上洇开一小片黑斑。此后3个月,他经手的难民登记册堆成了小山,每页都记着触目惊心的数字:“12月5日,接收崇德县难民217人,其中孩童89名,无家可归者占七成”“1月12日,发放棉衣320件,缺口仍达500件”。
积极传递情报
1942年春,汪伪政权在浙北划定“清乡区”12处,桐乡全境被纳入其中。此时已任嘉兴县政府民政科科长的沈炳元,成了“反清乡”工作的核心成员。据《浙北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记载:1942年夏至1944年秋,嘉兴地区建立“反清乡”联络网,民政系统官员多兼任情报传递员,沈炳元负责桐乡、崇德两县联络。当时的嘉兴县政府驻地已迁至别处,沈炳元的办公室成了情报中转站,白天处理赈灾、户籍等日常政务,夜晚则将日军布防、扫荡路线等信息译成密语,然后交由地下交通员传递给游击队。
据沈炳元大儿子沈建文曾回忆:“1943年端午前,父亲深夜回家,裤腿全是泥,怀里揣着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半袋炒米和一张揉皱的地图。他让母亲把地图缝进棉袄夹层,说:‘这是运河沿岸的炮楼位置,天亮要送到濮院去’。”那天夜里,日军在桐乡城濮区“扫荡”,焚毁民房147间,而沈炳元传递的情报,让游击队提前炸毁了日军必经的三座木桥,掩护了200多名百姓安全转移。
1944年,浙北遭遇大旱。沈炳元在《工作日志》里记着:“4月12日,赴新塍镇赈灾,全镇仅存粮32石,饿殍7人。”他组织乡绅捐粮时,曾被地主指着鼻子骂,他却平静地说:“我是替百姓办事。日军来了,你家的粮仓能保住?”最终筹得的18石糙米,按“老弱妇孺每日四合(约0.4升)”的标准分发,让新塍镇百姓多撑了半个月。
那年深秋,沈炳元在赴崇德县传递情报时被日军巡逻队盘查。情急之下,他跳进冰冷的河港,急中生智,把情报塞进芦苇丛,自己抱着一块浮木顺流漂了三里地。上岸时,沈炳元浑身冻得发紫,却死死攥着怀里的空油纸包——那是故意留给日军的“诱饵”。后来家人常这样说:“那天他回来,咳嗽了整整一个冬天,却总笑说:‘河里的鱼比日本人懂规矩,没咬我。’”据《嘉兴市志》记载,那次情报成功送达后,游击队在崇德县石门镇设伏,击毁日军运输船3艘,缴获粮食200余石。
1945年8月,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桐乡时,沈炳元正在整理战后重建计划。据《桐乡县志》记载,在抗战8年中,桐乡全县遭日军轰炸42次,被毁房屋1.2万间,伤亡民众1847人,商户从战前的892家锐减至317家。沈炳元重视重建工作,他在县参议会的第一次发言里说:“重建不是把房子盖起来就完了,是要让百姓敢在屋里睡安稳觉。”
1946年6月,沈炳元当选桐乡县参议会议员,兼任县政府助理秘书。在沈炳元办公室的抽屉里,一边放着国民党县党部的文件,一边藏着地下党传递的《江南民声》油印报。据桐乡档案馆藏《县议会档案》记载,这一时期他提出的17项议案中,有12项涉及“减免赋税”“修复水利”“救济灾民”,其中《关于修复桐乡南门外新开河的提案》获全票通过。这条他早在1930年参与筹划的河道,战时被日军炸毁多处堤坝,战后成了灌溉万亩稻田的关键。
公开响应嘉兴起义
1949年3月,中共领导的江南起义在嘉兴爆发,史称“嘉兴起义”。据《嘉兴市志》载:“起义波及嘉善、桐乡等7县,国民党地方官员中,23人公开响应,促成11座城镇和平解放。”沈炳元正是其中之一。当时的桐乡,守城的国民党部队已人心涣散。沈炳元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实现“不使父老受兵戈之苦”誓言的关键时刻。沈炳元遂以县议员身份,串联起商会会长张杏生、乡镇自卫队队长钱阿毛等组织“和平维持会”。4月23日夜,他在县政府大院的槐树下,用马灯给解放军写了封信:“桐乡仓库尚存米480石、棉布230匹,愿悉数交公;守城卫队已缴械,百姓夹道相迎,盼大军入城。”4月25日清晨,桐乡县城的店铺纷纷卸下门板。《桐乡县工商志》记载,当日开业商户187家。沈炳元站在东门城楼上,看着穿灰布军装的队伍走过石板路,队伍里没有喧哗,只有整齐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