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胡建廷
赫崇本(1908-1985年),著名海洋学家、教育家,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副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爱国甚笃,拓海向洋,奖掖后学,丝蚕蜡尽,堪为楷模。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被称作“科学的春天”。其后在山东海洋学院全院师生大会上,一个身材修长、目光矍铄的长者,拄着拐杖,一字一顿地表示:“甘愿做人梯、做铺路的石子,为探索海洋科学奥秘的人搭肩、垫脚。”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位长者,就是刚从北京开完会回来、时任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的赫崇本。
忧国忘身志弥坚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赫崇本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1943年,赫崇本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学生,获得去美国留学的机会。考虑到中国有广袤的海洋和漫长的海岸线亟待开发,赫崇本选择了物理海洋作为研究方向,1947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气象系博士学位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学博士,1949年初完成博士论文静待通过。
这时,国内解放军节节胜利,美国加紧了对留美中国学者归国的控制。赫崇本深知美国不会承认我们的新政权,第二年等拿到学位可能就回不来了。于是,他毅然拒绝了美国同行的一再挽留,放弃海洋学博士学位,冲破重重阻力于1949年3月回到祖国。
回国后,赫崇本担任山东大学海洋学系首任系主任,制定了海洋学系的详细建系计划,首创了物理海洋学专业和海洋气象学专业,从全国各地延揽名师调入或讲学,大大加快了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进程。他在中央决定把山东大学迁到济南时,推动国家科委海洋组负责同志联名向中央书记处打报告,成立了由5个海洋学系组成的山东海洋学院。
老骥伏枥盼孺成
赫崇本认为,从长远看,要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光靠几个人的力量不行,必须有一大批先行者,有大批懂海洋的热心人,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锻造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这就需要教育,需要培养人才。
赫崇本刚回国时就提出:“必须动员非海洋学系的部分教师进入海洋领域开展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的科研工作,待有些科研成果后,即可建立相应专业,招收学生、培养相应海洋学科的专门人才。”
家小国大,个人事业再重,比之国家需要,依然轻如鸿毛。于是,赫崇本拨云见日,修正了个人发展轨迹,将从事海洋研究的热情转化为培养科技幼苗的巨大激情,坚定地为祖国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赫崇本经常邀请非海洋学系的老师在办公室谈心,到家里做客,和他们探讨如何在海洋领域施展才华,并力劝新生到海洋系这个空白学科来学习。很快,一批海洋学科的优秀人才成长起来。
当赫崇本被询问修改过的论文、译稿、专著上千篇几百万字,为什么总是固执地不肯写上自己的名字时,他的语气是郑重的:“国家把我安排在这个位置上,就是让我为学生服务。学生见了面,总是‘先生,先生’地叫我,我怎能在学生的成果上捞一把呢?帮助学生是做先生的责任。在我的脑子里,怎么也转不出署上个人名字的念头来。如果我这样做了,见到自己的小孙子,我也会感到羞耻的。”
赫崇本认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是选贤荐才,帮助幼苗早日长成参天大树,倾注很大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完全应当而值得的。他经常感慨:自己要是能有孙悟空的本领就好了,毫毛一吹能变出一大群来,他可以分身作许许多多的事儿。
“文革”后,赫崇本不顾病后虚弱的身体,修改、批阅,伏案到深夜,几次晕倒在桌子上,手里还紧握着他的钢笔。在教室里,在校园小径上,在病榻旁,到处都留下了他指导学生的身影……
1983年,美国科学院终身院士冯延祯特地来青岛拜访老朋友赫崇本,并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赠予他。
大家风范垂青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士筰回忆大学毕业见到赫崇本时,就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像很多大学问家那样,话语不多,总保持一种沉思的目光。
在中国海洋综合调查时,山东海洋学院100多余名学生参加,赫崇本非常关心这些学生,牵挂他们会不会晕船、有没有受伤、生活是不是习惯。他每过一段时间就打电话询问学生情况,叮嘱他们既要投入地开展工作,又要注意安全。学生调查结束返回青岛,他都要亲自去看望问候。一位学生在外出调查时去世了,他还到火车站去接学生的骨灰。
在赫崇本的孙子赫勇的记忆里,爷爷一直是个慈祥随和的老人,作为二级教授,月薪二百七八十块钱,按说日常生活应该非常好才对,但家人却没有这种感觉。掉到饭桌上的米粒,爷爷一定会捡起来吃掉。奶奶经常煮一锅很稠很稠的稀饭,冷却后稠到糕状,用刀割成一块一块的,早中晚三餐一人几块就点咸菜吃,一顿饭就解决了。
赫崇本严于律己却宽以待人。学生来找他借钱,他都是有求必应,还钱的时候却总是拒绝,对他来说,借出去就相当于资助。赫崇本经常购买书籍资料赠送给学院图书馆,有次课题组需要一本大词典,要从国外购买,他便托人换汇从国外买回来供课题组使用。
惠于人者人终惠之。赫崇本的许多“老学生”都颇有成就,然而无论在任何场合只要一提起赫崇本,他们对老师的赞誉是印其心、副其实的,他们说,恩师是蜡炬燃尽、蚕丝吐空。
1985年7月14日,赫崇本因突发心肌梗死,逝世于青岛寓所。
1995年9月30日,青岛百花苑20位文化名人雕像揭幕,这天恰好是赫崇本诞辰,许许多多海洋学子从四面八方涌来。雕像中的赫崇本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斜插衣兜,身躯伟岸,任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遥向海洋的目光,从容、坚定,一如生前。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笔者有一阕《临江仙》描摹了赫崇本一生的德容事功:
赍志报国攻双博,
黎明闻喜遽还。
建院造船谋鸿篇。
但嗟时不待,
未念双鬃染。
海浪拍空声自远,
强国之梦召唤。
鞠躬尽瘁遍求贤。
万千桃李情,
常忆赫师缘。
上一篇:统一是两岸中国人无法回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