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惠风和畅,浸润着辽沈大地;奋楫争先,彰显着振兴征程中保障并进的辽宁担当。置身国家发展与东北振兴的宏阔背景下,“十四五”以来,辽宁锚定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一主线,凝心聚力,锐意突破。
辽宁以“等不得、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双轮驱动,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如期圆满完成规划任务,尤其在康复服务、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让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打造残疾人康复“零距离”服务品牌
为有效破解偏远地区、行动不便残疾人康复服务获取难、覆盖不足等问题,辽宁深入基层、精准发力,打造“进村入户找到你,上门服务零距离”的残疾人康复直通车基层行活动品牌。
具体来说,通过聚焦“两偏一重”群体(偏远、偏瘫和重度残疾人),辽宁实施精准帮扶,把工作重心下移,让优质资源下沉,将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上门”,为沿途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评估、康复知识普及等综合性服务。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辽宁已累计为1.08万余名偏远地区残疾人提供上门康复服务。
此外,辽宁积极探索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在6个偏远县试点“乡村数字家庭康复病房”642个,汇聚北部战区总医院、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以及部分县级医院等150余名康复专家和医生,以互联网远程会诊和定期上门义诊查房为主,线上随时指导为辅,定期关怀指导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康复训练,让残疾人居家就能获得优质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服务。
在残疾人康复模式上,辽宁也针对不同类型残疾人进行创新性探索。以孤独症儿童康复为例,在“助残辽宁——李璐音乐康复阳光网络公益课堂”项目中,“声乐干预-心理疏导-社会融入”三维康复模式,为孤独症儿童打开了一扇感知世界的新窗口。
据悉,项目创始人李璐是沈阳市沈河区少年宫的少儿声乐教师,在2012年接触孤独症孩子后,通过观察研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摸索总结出这套三维模式音乐教学方法,帮助孤独症孩子走进教室、走向社会,其中部分“星青年”甚至考上了公益性岗位,成为公益教学助教,开始帮助更多类似的孩子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紧跟发展趋势,多维度探索残疾人就业增收新模式
为了拓展残疾人自我发展渠道,辽宁也积极探索多类型就业形式,增强残疾人赋能增收的内生动力。
比如,电商等新形态就业岗位因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可及性,很适合残疾人从事相关工作。
结合这一趋势,辽宁开展电商培训基地建设,通过加强专业培训、与电商平台合作等方式,一方面为残疾人提供专业指导,另一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帮助残疾人与企业接轨,与市场融合,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目前辽宁已经举办两期“辽宁省网红经济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班”,培训近百人。
同时,省残联也和辽宁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产业助残共富”模式,在试点城市布局云客服、分拣员、快递驿站创业等新就业形态岗位,帮助残疾人更好实现就业。
此外,为了让技术和信息更好地送到基层残疾人身边,辽宁开展了“培训服务到基层,技能提升促就业”系列培训活动,让近900名基层残疾人通过20期农村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提升了自身技能。辽宁也以赛促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效。在2024年举办的辽宁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300余名选手和服务保障人员参加10个项目竞赛,让他们有了更多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辽宁也开辟了“助残+文旅+非遗+数字经济”新赛道,来拓宽就业空间。2024年1月,借助新时代“六地”主题非遗文创作品展暨助残新春年货节,辽宁构建“助残就业文创空间”,集新时代“六地”文创产品、残疾人非遗手工制品、辽宁特产、非遗技能展示、网红打卡、互动体验、直播带货等七大区域于一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人非遗手工艺品,不仅擦亮辽宁本地特色好物品牌,也为推动残疾人就业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投入破亿元专项资金,强化服务民生兜底功能
辽宁始终将提升服务能力和照顾水平作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2021年以来,辽宁累计安排1.7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4万人次的农村困难残疾人产业增收,帮助17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巩固脱贫成果,支持141家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发展带动残疾人增收。
《华夏时报》记者获悉,辽宁55—59周岁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实现6连涨。2021年以来,先后6次调整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154元,不断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辽宁也全面深化残联改革,提升服务残疾人能力水平。通过换届,辽宁让一批年富力强、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干部到各级残联工作者队伍中去;加大对残疾人人才培养力度,把优秀年轻残疾人专题培训班纳入省委组织部培训安排,提升服务队伍的活力与专业化水准,为服务升级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同时,辽宁依托国家辅助器具(东北)区域中心,建设智能化辅助器具研发基地,多举措推动适老适残辅助器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成辽宁智慧助残养老辅助器具产业基地、本溪(常州)康复医疗器具产业园区、营口老年人残疾人康养产业示范中心,即“一基地、一园区、一中心”建设,走出残疾人事业发展新赛道。
图为数字康复病房专家会诊近年来,东北大学研发的“小NAO情感陪护机器人”、沈阳理工大学的“智能导盲机器狗”、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生机电一体化智能外骨骼系统”等科技助残前沿成果不断成熟,有望从不同角度满足残疾人生活、沟通等多元需求,以科技的力量助力他们共享美好生活。
新阶段、新要求,面向“十五五”,辽宁将继续立足省情,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以务实举措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承诺,在辽沈大地化为触手可及、温润人心的实施举措。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