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上市公司是否需要市值战略或市值管理战略,以及如何制定这一战略,需要因企制宜、自行决定;更重要的是,市值管理工作并非依靠专项管理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上市公司建立自上而下、统筹协同的战略管理体系
文/王志刚
中国上市公司因一份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结束了“市值管理”有政策却无规范、有理念却无规则的混沌时期,迈入市值管理的新纪元。2024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规定,“本指引所称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为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而实施的战略管理行为。”指引将市值管理清晰地定义为“战略管理行为”,而非人们常说的“资本运作”“价值创造”“价值管理”。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战略管理定义的到来,既像是迎来东风,又无异于响起春雷,上市公司时时需要面对的市值管理工作,处处需要防范的“伪市值管理”风险,需要重新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思考和面对。
过往一谈市值管理,上市公司就容易纠结于股价的波动或低迷,聚焦在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忙碌于股权激励、并购重组、增持回购、送股分红等具体的资本运作项目,而忽略了股价背后真正的决定因素——公司质量。过度关注市值管理具体方式的“术”,忽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道”,往往也是信息披露违法、股票市场操纵的诱因。市值管理从资本运作手段蝶变为战略管理行为,正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走向大道的关键所在。
是否需要市值管理战略?
指引出台后,上市公司在推进市值管理时,对公司战略的重视空前提高,有的表态要将市值管理纳入公司战略,有的表示将制定公司市值管理战略。定义为战略管理行为的市值管理,有了迅速体现为具体而全面的市值管理战略文件的意味。
指引第四条规定,董事会应当重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根据当前业绩和未来战略规划就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制定长期目标。除此之外,中国证监会并无关于上市公司应当制定市值管理战略的相关规定。该条规定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定的也并非战略,而是根据战略制定的公司投资价值长期目标。长期目标确乎有些战略的意味,但要求制定一项管理工作的长期目标属常规安排,而制定战略,则必须面对公司全局和系统协调的问题。
2024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在第八条“健全市值管理工作制度机制”中规定,中央企业要将市值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管理行为,明确市值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控股上市公司制定全面务实的市值管理制度并依法合规披露制度制定情况。指导控股上市公司“一企一策”细化年度实施方案和具体举措。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制定的是市值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并未对市值管理的战略提出要求。
虽然目前A股上市公司尚无以“市值管理战略”或“市值战略”名义公布相关文件,但少数上市公司确实已公开表达了其市值管理战略的构想。
2025年4月21日,中国建筑高管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正通过“366”战略市值管理模式,致力于提升公司的发展质量和投资价值。该模式涵盖了战略市值管理的“三个价值”(成长性价值、回报性价值、确定性价值)、“六个环节”路径和六个支撑要素。公司4月16日发布的估值提升计划已经详细说明,包括估值提升的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战略体系三部分,内容相当全面和具体。
关于战略目标,中国建筑估值提升计划确定的是方向性和原则性的目标,“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坚持战略与系统思维,深入聚焦成长性价值、回报性价值和确定性价值的战略目标,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增强股东回报,改善并解决公司长期破净问题,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而非股价或市值规模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设定,一方面是不存在不合规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因对标目标数据而产生的外部压力。
中国建筑估值提升计划中的“战略市值管理”为固定搭配的用语,也是文件的核心词。可见,该公司对监管机构提出的“市值管理”是有着准确理解的——从战略高度去理解市值管理的重要性,从战略角度去组织落实市值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国建筑连续5年自愿性主动发布投资者保护工作报告,2024年以来分别发布“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关于“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估值提升计划,从战略层面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保持经营业绩增长,现金分红创上市以来新高,推动控股股东连续增持,已然构建起战略化的市值管理体系。
上市公司是否需要市值战略或市值管理战略,是在公司战略中纳入市值管理还是制定专门的市值战略,需要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及市值管理工作状况自行决定。相比是否制定市值战略,更为重要的是,上市公司是否建立起战略化的市值管理体系。从这个目的出发,是否制定及如何制定市值管理战略,又是一个“术”的问题。
如果要制定市值战略,公司就要考虑好市值战略与公司整体战略、公司资本战略、公司产品战略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无论制定何种战略,无论市值管理战略采取何种名称,关于市值管理的要求都要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如何推进战略化的市值管理?
中国证监会将市值管理定义为战略管理行为,体现于市值管理的多层次、系统性和长期性上。根据市值管理指引规定,上市公司首先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牢固树立股东意识,诚实守信、规范运作、专注主业、稳健经营;其次,在基础层面,切实提高公司经营水平和发展质量,以公司质量的提升推进市值管理;再次,在市值管理的主体工作上,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增强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此外,在市值管理的具体方式上,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分红送转、增持回购等措施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如此多层次的市值管理工作,只有采取自上而下、统筹协同的战略管理,而非专业主导、专人专责的专项管理,方能保证管理目的的实现。
综上所述,推进战略化的市值管理,需要针对各层次管理的要求,落实好市值管理的理念建设、目标制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绩效考核,从而完成管理的工作闭环。上市公司应围绕以上管理环节,将市值管理的理念在公司章程、制度和公司各类管理活动中加以体现,根据未来战略规划和当前经营业绩确定市值管理目标,根据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市值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完成包括章程修订和市值管理制度制定等在内的规章制度建设,根据市值管理方案或其他管理措施安排实施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对市值管理工作主责部门和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要实现全部管理环节的控制,必须由公司董事会站在战略高度来组织和实施。
从市值管理全流程而言,应当包括价值诊断、价值创造、价值经营、价值重塑、价值传递、价值实现六个路径。公司董事会和董秘等对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的匹配与动态平衡进行判断分析;公司不断提升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长期价值创造能力;适时积极开展并购、增持、回购等价值经营工作,不断助力公司提升投资价值;优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提升投资者价值认同;主动开展多渠道多形式价值传递,强化投资价值的推介与传播;通过长期稳定分红等推动公司价值实现。上市公司基于价值管理采取的多种管理措施,需要通过战略规划、管控协调来实现。
市值管理的目的是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市值管理的外部主体就是投资人,公司需要建立长期和高效的市场沟通机制,持续和及时了解投资人眼中的公司价值。市值管理指引对董事会、董事长和董秘在市值管理方面的职责做了规定,对控股股东、实控人长期持股和保持公司控制权稳定方面给予鼓励,市值管理的内部主体包括前述主体,也涉及市值管理工作的内部执行主体。战略化的市值管理需要处理好内外部主体的关系管理和履职管理,建立市值管理积极作为、分工协调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