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清晨的风不再裹挟着黏腻的暑气,当第一片梧桐叶悄然飘落,我们便知晓,立秋已至。这一古老而又充满诗意的节气,如同季节的书签,轻轻夹在夏与秋之间,翻开它,便是对自然、生活与传统的深度探寻。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开篇之作。它的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那时,人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长期对太阳周年运动以及物候变化的细致观察,逐渐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时间认知体系——二十四节气。
早在周朝,天子便有在立秋之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仪式的传统。《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古人认为,立秋时,天地间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内敛,而秋季在五行中属金,故而在西郊迎秋,以顺应天时,祈求秋季的丰收与安宁。
到了汉代,立秋迎秋之俗依旧盛行。《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不断传承演变,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连接华夏儿女与历史的精神纽带。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立秋有着独特的标识。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35°时,便是立秋的交节点,通常在公历8月7 - 9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南移,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这是气候由热转凉的重要原因。
夜晚仰望星空,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仿佛是宇宙为季节更替敲响的钟声。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开始向南偏移,北京地区的白昼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这些微妙的天文变化,如同大自然谱写的乐章,奏响了秋天的序曲。
立秋,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身心状态。
在身体方面,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人体新陈代谢也随之减缓。夏日里旺盛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滋生。此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身体有些慵懒,容易疲倦,这便是“秋乏”的表现。这是身体在经过夏日的消耗后,进行自我调整和恢复的信号。同时,由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呼吸道和胃肠道对这种变化较为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