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安吉县云上草原景区减速版蹦极台前,年轻人排长队等候体验;安吉熊猫部落探险乐园的“熊猫上山”设施,载着游客缓缓上山;安吉原野西溪露营地中,游客平躺于水深不足1米的溪流,任流水载着自己缓缓而行……媒体报道,在湖州,“窝囊游”正受游客青睐。如此情景,令人深思。
笔者认为,“窝囊游”的走红,或许源于其看见并关怀了少数游客的需求。
对商家来说,把握游客的多元需求,方能把握未来。旅途中,人们常常崇尚“行万里路”的壮志,欣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追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这些,或许源于人们对历经艰险或挑战极限后终见壮阔风景美好愿景的向往,也包含着对自我的超越、对人生的感悟。然而,能承载如此深刻体验的活动,往往无形中将老人、儿童、行动不便者、恐高群体等排除在外。如今,“窝囊游”的兴起,让这些曾被忽略的需求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商家能看见并回应这些需求,正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
对游客来说,在追求刺激与极限之外,轻松自在的游玩体验同样也是一种旅行的意义。而“窝囊游”,既保留了刺激项目的形式与趣味,又降低了刺激的程度与风险,恰好契合了特定人群的需求,让人感觉“又怂又爽”。那些因恐惧或身体原因而不敢尝试的人们,也得以用躺平姿态漂流、以减速方式蹦极。他们不仅获得了平等参与和享受项目的权利,更在过程中收获了轻松与舒适,不留遗憾。
当旅途中的每一种需求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被满足,每一个平凡生命才能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孙琳)
上一篇:博物馆夜游≠延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