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曹 燕
如果你印象里的北京中轴线是恢宏庄严、秩序井然,换个角度端详,也许能发现别样的精彩。7月26日,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北京钟鼓楼广场后侧的宏恩观前,槐花簌簌落下,一群速写爱好者聚集在此写生,吸引了附近居民和来往游客驻足、欣赏。
“角度很特别,我还没从后面这个角度打量过北京钟鼓楼,很别致有韵味。”来自湖南的绘画爱好者武先生说,平时看到的钟鼓楼画作大气磅礴,小角度的切入更有生活滋味。
记者被画友笔下的北京市井生活画面吸引:肃穆厚重的钟楼下,有点缀其中的便民体育设施、散步的爷孙俩、相约打卡的闺蜜,外卖小哥穿梭于胡同的背影让整幅画面有了律动之美……
画作中的色彩和线条都很简单,但寥寥数笔的速写就让中轴线的厚重中有了个人视角的趣味。“我们画中轴线,也记录其中的生活味道。”“城市速写北京”主理人飞猫说,中轴线是速写北京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帮画友画过正阳桥遗址挖掘出的镇水兽、景山公园寿皇殿掩映在绿树下、烟袋斜街的熙熙攘攘……在飞猫看来,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活着的文化符号,生生不息。
画友刘关速写的是钟楼后面的小广场,远处的钟楼、小院门上的对联和门前的花草、停在马路边的私家车等一一收入。“你别觉得这个车破坏了画面,有了这辆车,就让画面有了‘人气’。”刘关偏爱这速写中的趣味。另一位画友画的宏恩观大殿,廊道上放置的新中式椅子也让画面多了一分生活气息,刘关说:“说明这里是活化的文化场所,不只是历史古建。”确实,历史遗迹是静止的,但城市生活是流动的画卷。
与速写异曲同工的是,宏恩观内,“中轴线上的烟火气——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历史影像展”正在举办。7.8公里的中轴线,从皇城根下的威严,到胡同街头的市井,老照片记录下的不仅是建筑的变迁,更是北京城沉淀在时光里的人文温度和生活诗意,那些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摄影作品配合着立体影像装置,观众仿佛还能听到老北京街巷间回荡的叫卖声。“我们以速写记录北京,是北京变化的见证,这和以照片记录北京一样有价值。隔一段时间拿出来欣赏、品味,更有味道。”飞猫说。
变化才是城市永恒的风景。“以前宏恩观是北京市标准件二厂,后来又做过菜市场,现在恢复得好,附近街坊也可以来这里逛逛。”住在附近豆腐池胡同的汪先生说,这一带前些年还是被违建包围的杂乱区域,经过改造已成为城市会客厅,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满满。如今,宏恩观里还有北京首家中轴线主题邮局,附近有书店、餐饮等多种业态,形成文物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汪先生也喜欢画画,看到这群快乐的速写爱好者,让他有了拿起画笔记录钟鼓楼下生活的念头,“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吧”。
近悦远来,短短几个小时,记者看到,前来宏恩观参观的外国游客也不少。见到画友们认真作画,不少外国游客“入乡随俗”竖起了大拇指。正值雨季,槐花簌簌落下,掉落在胡同里、画夹上,“你看,多浪漫啊。”一位画友笑着扬起了头。
(速写景山公园寿皇殿 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