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思哲
盛夏的三江大地,山川葱茏。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2025年“京青专家服务活动”于6月30日至7月11日如期开展。来自北京的21位专家与青海本地的30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青海发展献智献策。活动期间,他们深入青海各地区各领域,从高原农业到生态环保,从医疗卫生到教育创新,从绿色算力到新能源开发,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讲座、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建起产业发展“高速桥”
曾经,青海的“高冷”被视作发展的桎梏;而今,“高冷”的特质正在成为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北京市大数据中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杨杰,先后奔赴西宁市、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为青海绿色算力建设项目和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北京经验”。他毫无保留地分享北京市在数据工作及智慧城市建设、政务云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
“算力和清洁能源相结合的‘1+2+N’绿色算力产业基地建设优势显著,是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在充分了解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情况后,杨杰对青海发展绿色算力的发展潜力给予高度评价。
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盼,也是青海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乡村如何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紧跟时代步伐?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已经开启了建设“零碳乡村”的探索之路。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碳市场交易中心高级经理王宇飞在实地了解班彦村“零碳乡村”运行情况后,给出了自己独到见解——可探索基于当地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结合的技术案例,进一步开发乡村碳普惠减排项目,探索乡村碳普惠减排项目与乡村旅游的融合,鼓励村民和游客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形成碳收益对村民收入的提升效益。
如何有效拓展“两山”理念转化路径,让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产业发展和促进增收的“金钥匙”?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朱永国为海北藏族自治州谋划了一条强基建、育人才、打品牌、融产业的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北京专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为青海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更为青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建起民生福祉“幸福桥”
“多亏了北京专家,我才成功做完了手术。”7月4日,84岁的患者躺在青海省中医院病房里,紧紧抓着宁势力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
因高龄加之有心肺等多种基础疾病,该患者辗转省内多家医院,都未能进行手术治疗。当得知有北京专家坐诊,便前往省中医院,希望能进行手术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专家宁势力在查看患者相关检查后,了解到患者及家属有明确的手术意愿,毅然决定为其进行手术治疗,最终手术成功。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自“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北京青海两地专家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和专家担当。专家们的到来,不仅提高了当地医生医疗技术水平,更为青海患者带来了优质医疗服务。
这是一次面对面的医疗救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王小新克服高原反应,到达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后第一时间投入工作,接诊患者36人,利用午间时间参与羊水穿刺手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
这是一次点对点的医疗帮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薛素芳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服务期间,针对脑卒中、头晕等复杂病例,为本地医护人员临床带教并专题授课,传递前沿知识、破解临床痛点。
这是一次手拉手的医疗协作——11天时间里,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颜维孝深入玉树州人民医院相关科室,传授知识和经验,与当地医院医护人员共同为高原上的孩子筑起生命防线。
北京青海两地专家通过“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到医疗一线,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专业素养,不仅赢得了患者和受援医院医护人员的赞誉和感激,更为青海医疗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建起合作交流“连心桥”
“这次帮扶不仅解决了当前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培养了本土人才,达成了技术合作共识。”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马铃薯专家纳添仓10天里深入大通各乡镇,不仅示范、指导专用型马铃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杂交亲本选择、杂交新品系筛选等技术指导,逐步构建“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农户”的传帮带机制,培养70余名本土技术骨干掌握品系筛选等核心技术。
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赵峙尧在青海理工学院服务期间,以《“信息+”食品安全交叉研究探索》为题,为数字经济系大一学生做专题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到食品安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前沿情况,对数字经济专业科研和就业方向有了更深认识。
传道授业的同时,借助赵峙尧来青服务的契机,青海理工学院与北京工商大学在本地化产业数字化场景,硕士生、博士生联合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搭建起了合作桥梁。
北京与青海两地借助“京青专家服务活动”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北京优质专家资源与青海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11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但“京青专家服务活动”未有尽时。短暂的服务不是目的,长久的发展才是关键。“京青专家服务活动”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的技术难题,更注重为青海培养本土人才、搭建合作桥梁。
这场跨越山河的智慧接力,不仅是技术与理念的交织,更是心灵与情感的共鸣。面向未来,北京青海两地专家将继续携手前行,共同书写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新篇章。
上一篇: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