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史芳芳,是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检测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员。
7月19日清晨,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拱棚里已热气腾腾。我蹲在草莓育苗架前,用手指拨开蜷曲的新叶。“这几天气温高,得盯着草莓长势控制打药浓度,可不能让叶片晒伤了。”我转头对身后的王碧望说。
王碧望是十二师五一农场大棚承包户。半个月前,他的草莓苗突然蔫了,追肥后反倒枯萎得更厉害。我得知情况后,带着土壤墒情速测仪很快赶了过去。当电导率数值显示为1时,我拍着他的肩膀说:“停肥,灌清水,草莓苗三天准能缓过来。”如今,看着草莓苗舒展的新叶,他摸着后脑勺笑着说:“还是您厉害,太感谢您了。”
2022年夏天,王碧望揣着全部积蓄来到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找到了我。王碧望说他想种草莓,但资金不够。我领着他来到试验田,笑着对他说:“大棚租金、水电费给你全免,你只管用心种。”
从当年4月定植到9月卖苗,我为王碧望提供了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可到了冬天,头茬草莓成熟了,却迟迟等不来顾客。我踩着积雪进入大棚时,看见他蹲在栽培架边,手里拿着颗草莓,眼圈红红的。“别愁,咱们的草莓口感好,得让更多人知道。”我连夜联系商超,找人拍摄视频发朋友圈。没过多久,大棚里就排起了采摘草莓的长队。
不只是王碧望,十二师一〇四团的种植户张宏涛在种植的过程中也遇到过难题。眼瞅着种植的茼蒿苗一棵棵枯萎,他焦急地给我打电话。挂上电话,我匆忙带着微生物杀菌剂赶了过去。我蹲在地里扒开土块观察了一会儿,对张宏涛说:“土是病根,得先给土治病。”我手把手教他翻地、撒菌剂。看见改良后的土壤里冒出茼蒿苗的嫩芽,张宏涛数着苗株高兴地说:“史主任不仅是来送技术的,还是来给土地续命的。”
如今,我牵头实施的土传病害科技攻关项目即将迎来验收。那些写满数据的笔记本,正转化为团场地头的“操作手册”;我研发的“三级繁育体系”,让原种苗从实验室传到合作社,再走进千家万户的大棚里。乌鲁木齐县的种植户刘孝成再也不用远距离拉苗,在家门口就能领到带着“科技基因”的种苗。他算过一笔账:“用史主任培育的脱毒苗种出来的草莓,一亩地能增产200多公斤。”
傍晚降临,我走进大棚内,摘下一颗“疆爱”草莓放入口中,吃起来香甜可口。这是我们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四季草莓,配合应用潮汐式育苗技术,一年就能完成三级繁育任务。我用手托着果子笑道:“现在四季都能结果,就像种植户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话音刚落,我的手机响了,是团场的种植户打来的电话,询问定植时间。我一边应着“明儿就过去”,一边往大棚外走去。身后,新抽的草莓匍匐茎正悄悄伸展,像无数条细细的线,一头连着实验室的灯光,一头“牵着”田野里的希望。(史芳芳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整理)
下一篇:登革热应这样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