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在南极这片广袤无垠的冰雪大陆上,酷寒、狂风、暴雪的极端天气挑战着人类的生存极限。然而,有这样一位建设者,他带领团队以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和智慧,扎根极地建设14年,在极端环境中书写着“中国建造”的新篇章。他就是中铁建工集团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南极项目部项目经理郑迪。今年, 他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无畏远征,只为国家荣誉
2011年,25岁的郑迪代表中铁建工集团青年技术骨干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参与南极“十一五”能力建设中山站扩建工程。零下40℃的极寒、每秒30米的烈风、随时可能崩塌的冰裂缝,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大陆,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建设南极的信念在郑迪的心中深深扎根。
海冰卸货任务期间,负责运输物资的“雪鹰号”直升机意外坠落在两座大冰山中间空隙的海冰面上。以郑迪为首的7名中铁建工建设者自告奋勇,经过8个小时的紧急救援,飞机被顺利拖上了雪地车的雪橇上,救援工作也顺利完成。此时已是凌晨2点,大部队已经离开,郑迪在征得科考队同意后,带领队员们抄“近路”返回中山站。夜晚的南极光线昏暗、异常寒冷。在路上,他们翻越冰山、跨过悬崖、踏破海冰,几经周折,最终有惊无险地安全返回了科考站。
由于“雪鹰号”的意外,本次建设的进度计划被打乱,建设物资严重不足。郑迪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序,克服6级以上的大风天气,13天内完成了两栋楼第一次的钢结构吊装工作,并利用站上的水泥、砂子和石子,完成了两栋楼首层地面浇筑。随后,他调整原有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见缝插针,灵活施工,最大限度地完成中山站“十一五”能力建设项目。
三度随队出征,参与中国第28次、第40次和第41次南极考察,无论是在南极现场还是做后勤保障,郑迪的岗位在变,但为国奉献的初心始终未改。正是这份信仰和力量,指引着他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将南极考察站从简易的集装箱铁皮房,逐步提升成为集科研、观测、生活、环保、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小镇”。
革固鼎新,尽展综合实力
2023年11月1日,郑迪作为南极项目部项目经理再次远征南极,完成5244平方米的秦岭站主体建设任务。这不仅是南极考察史上规模最大的建设任务,也是对南极建设者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针对南极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和转瞬即逝的施工窗口期,郑迪带领团队科学调整施工部署,定期召开工程例会,研判当前进度,评估后期计划,保障了各项施工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为打好南极建设“持久战”打下基础。
在12级的飓风来袭之际,郑迪组织安排队员对幕墙板安装的重点作业面进行封堵抢工。施工现场,队员们顶着10级以上的大风,利用白天10个小时的窗口期,对危险性较大的幕墙4个作业面进行突击安装,60人在10小时的窗口期完成了3天的任务量,最终在飓风来临前顺利完成幕墙板封闭任务。随着大风减弱,郑迪带领团队把握施工窗口期,集中力量安装机制板,在开站前完成了建筑外立面封闭。最终,团队仅用52天就完成了秦岭站主体结构和外幕墙施工,再次刷新了极地地区快速建造施工纪录。
南极的极端环境堪称工程建设的“终极考场”。年均零下25℃的低温让混凝土失去流动性,每秒50米的飓风可瞬间掀翻临时建筑,长达5个月的极夜严重压缩施工周期。面对这些世界级难题,郑迪坚持科技破冰战略,组建跨学科攻坚团队,推动极地建设迭代升级。历经上千次试验,取得了南极超低温施工设备研发、双层保温墙体施工工法、中山站综合施工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了中国极地建设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中国在南极开展永久性工程建设的先河。
钢人铁马,传承“南极精神”
在南极建设的征程中,最珍贵的不仅是拔地而起的科研设施,更是传承不息的“钢人铁马”南极建设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批批建设者们完成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推动中国极地建设事业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也锻造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钢铁之师。
在秦岭站建设中,郑迪继承前辈精神,13天卸运9300吨建设物资,创造了南极40年考察史上卸货量最多、速度最快纪录,仅用52天完成秦岭站结构和外幕墙施工,在极地冰原展现了“中国建造”速度。
如今,32名队员正坚守南极,承担越冬建设任务,全力推进秦岭站室内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相关建筑系统及辅助用房建设。此次越冬人数为历史之最,他们将在与世隔绝的冰原上坚守长达500余天。
从中山站的第一块砖石,到秦岭站的智能科研楼;从人力搬运建材的艰难岁月,到科技赋能建设的创新时代,中国南极建设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以郑迪为缩影的中铁建工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