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高荃
他们是业务骨干、是技术能手、是管理新锐,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洪都第六届“十佳青年”,他(她)们岗位不同、经历不同,却有着同样的追求:奋斗的青春最闪耀。
在不断进步中突破
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或大或小的突破,而一个重大的突破,则需要不断地从一个个小的进步中迭代、积累。通过算法优化实现的系统性能跃升的智能系统设计师李浔,航电系统架构的研发专家孟军,正是通过在专业领域的不断学习积累、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
李浔是洪都公司设计所智能化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师,在FPGA架构设计领域,他提出了基于双处理器架构的解决方案,并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他在数据中提炼出关键技术创新点,最终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智能化嵌入式计算机平台。扎根洪都公司飞机设计所航电系统研发一线,孟军面对企业航电系统架构搭建需求,带领攻关小组从零开始,集中办公近8个月,编写了数千页的设计文档和测试用例,逐个把关接口消息定义,最终攻克了通信中断等疑难问题,在半年多的测试环节中记录并解决数千个问题,实现了航电系统的全功能开发和测试。
在创新实践中成长
创新可以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可以是日常工作实践中的新思路、好方法。无论是反复优化工艺、大幅提高生产速率的数控操作工何金龙,发明专用夹具、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电镀工许扬斌,还是反复优化固化工艺技术方案、彻底解决装配制孔难题的工艺师王涛,他们总能从日常工作中找到创新的切入点、突破口,并敢于实践、善于总结,让问题得以解决、能力得到提升。
一型横梁零件一度是洪都公司机械加工厂公认的难题。该零件有158毫米的悬出长度、214毫米的深腔结构、44处尺寸和9处形位公差要求,且加工时易变形,按现有常规加工方案,单件生产周期难以满足交付要求。何金龙带领攻关团队历经5次工艺方案优化,将生产周期缩短至40%。洪都公司热表处理厂电镀工许扬斌则是通过发明的专用镀镍夹具,完美解决了镀镍零件深凹部位镍层覆盖难题,使得原本需要3个人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1个人就能完成,大大提升了质量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而洪都公司飞机部装二厂的工艺师王涛针对复材叠层制孔劈丝、分层难题,通过优化刀具材质和气钻转速,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制孔作业指导书,彻底解决了困扰分厂的装配技术难题。
在实干担当中前行
实干是脚踏实地,不空谈不浮躁,用行动把想法变成现实。担当是面对责任不推诿,主动承担,解决问题。十年如一日坚守任务红线的钳工赵天德、结婚次日返岗攻坚的工艺师王博、日夜连轴整理资料保生产的骨干彭亮亮,就是这样的实干者和担当者。
洪都公司飞机部装一厂的铆装钳工赵天德,在一型号交付周期缩短的情况下,带着班组一头扎进车间,1个人扛起了5个人的工作量,从早到晚守在现场,累了就在板凳上眯一会儿,醒了接着干。最终他带领班组用2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在规定节点前完成了任务。洪都公司飞龙机械厂技术室的高级主管工艺师王博,同样为了不影响产品的生产进度,婚后第2日就返岗投入型号攻坚战中。面对型号生产时间跨度大、复产难度高的挑战,他带领团队日夜鏖战,通过工艺先期策划和系统对接试验流程的完善,成功打通生产线。彭亮亮是洪都公司制造工程部热工艺技术室的高级主管,在项目攻坚最紧张的时候,他白天黑夜连轴转,把128份工艺文件、321个设备清单、174份人员资料整理得清清楚楚。
在默默奉献中发光
有些工作在生产一线现场,他们的忙碌和成果都很直观。有些工作则在幕后,他们的付出无法用数据来测算,他们的成果虽然惠及多人却不为大家所知。数字化技术开发人员徐凯、新闻宣传工作者冯昀堃,就是这样在幕后疾行、在自己的阵地悄悄发光发热的青年骨干。
徐凯作为洪都公司流程与信息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技术骨干,他以数字化技术为工具,推动科研生产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从“一码到底”成品管理平台到物资二维条码体系,再到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的构建,他将传统业务流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主导履历文件标识软件,实现了公司条码延伸至外部供应商,让物资扫码交接效率提升了3倍,大幅减少存货占用,优化了资金使用效率。而洪都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冯昀堃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记录展示了企业或精彩或感人的无数瞬间,用精心的策划和创新合作,为企业营造了正向生动的舆论氛围,也让航空声音传得更远、影响更深。
上一篇:重建国际信任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