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判决书“落地”更快了,法官能更专心钻研案情了,公众也更容易看懂法院在做什么了……这些发生在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的积极变化,是其行政办公室的一系列“微创新”的结果。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该院正在将“提质增效”更实在地转变为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司法便利。
“拿到判决书不等于拿到钱”,这是许多胜诉当事人曾面临的窘境。如何让法律文书的权威落到实处?宿豫法院的答案是建立一套“闭环式”督办制度。
“院里部署的每一项重点工作,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案件专项执行,我们都会制定‘一事一清单’来跟踪。”该院办公室主任张进介绍。这个清单明确了责任人、完成时限,并定期通报进展,形成“事事有回音”的倒逼机制。
这种看似“对内”的管理手段,其最终效果却直接体现在了“对外”的执行效率上。对于当事人而言,这项机制意味着他们的案件被时刻“盯着”,法院的承诺正在加速兑现,法律的温度也因此变得更加可感可知。
一名法官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被淹没在整理卷宗、归档报送等事务性工作中,用于审理案件、撰写文书的精力必然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宿豫法院办公室创新推出了“庭室联络员”机制。联络员主动上门,为业务庭室提供档案规范指导、提醒归档时限,并协助处理会务等杂事。结合电子卷宗的深度应用,该院实现了诉讼档案“零超期”归档。
这项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法官,但最终受益的还是当事人。当法官从繁杂的事务中“松绑”,他们便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庭审、证据分析和法律文书的精雕细琢中。这不仅关系到案件审理的效率,更直接决定了判决的公正与质量,最终保障的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如何让普通百姓看懂法院的工作?在每周三的“深夜识堂”里,学习内容与时俱进,不仅有传统的公文、礼仪规范,甚至还包括了对“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实操培训。宣传团队的干警被派到业务庭室跟班学习,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法院的微信公众号上。
当法院开始主动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当法言法语被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变化的不仅仅是工作方式,更是司法服务的理念。这让法院不再是一个神秘、威严的机构,而是一个愿意沟通、乐于普法的“法治窗口”。司法公信力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互动中得以建立和提升。
宿豫法院的实践表明,司法政务工作并非简单的“后勤保障”。通过一系列精准、务实的管理创新,将行政效率转化为审判执行效率,最终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这或许是“司法为民”在新时代更具实践意义的注脚。 张家宁
上一篇:5G为蟠龙河装上“防洪大脑”
下一篇:昆明市儿童医院开通医保移动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