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锚定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工科院校特色,从学科优化、生源提升、模式创新、导师赋能、质量监控5个维度深化改革,全面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学科方向,构建“急需学科引领、传统学科升级”的发展格局。邀请国家学科评议组、教指委专家把脉定向,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经济、能源动力等急需学位点,加强区域产业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双碳”目标为牵引,促进“土木建筑”“机械制造”两大优势学科群与新能源等技术交叉,凝练出智能建造、空天信息等七大方向,推动传统学位点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实现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
深化招生机制改革 提升生源质量成色
学校以“多元选拔、动态调配、长周期培育”为抓手,构建生源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在选拔标准上,突破单一学术评价模式,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将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团队协作纳入考核体系。近3年获评“山东省教育考试优秀考点”等多项荣誉。在研究生计划分配上,实施“基数+增量-负面清单”动态机制,向新兴领域倾斜,2025年计算机等相关学位点硕士招生计划同比增加20%。在生源培育上,开展优质生源“揭榜挂帅”行动,打通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导师组参与科研。近3年本校及软科排名靠前高校生源占比提升10.1%,优质生源储备持续扩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锻造知行合一能力
学校以“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实践赋能”为核心,重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方案设计上,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修订培养方案,融入“新工科”理念,构建人文素养等11个模块化课程群。在课程供给上,新增72门学科交叉课程与科教产教融合课程,开设43门实务实操、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课程,培育跨学科创新能力。在资源建设上,近3年立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近300项,获省级优质课、专业学位案例库等60余项,入选全国 MPAcc(会计硕士)教学案例库近10项。在实践平台上,实施“高端平台建设112计划”,联合青岛港等企业共建30个省校级联合培养基地;与中科院海洋所等共建科教协同育人专项,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同步落地。在培养流程上,学术学位聚焦理论前沿与科学方法训练,专业学位推行“入企顶岗”实践,明确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建立“学术论文+学科竞赛+发明专利”的差异化评价体系,打造“学用结合”新模式。
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夯实育人核心力量
学校以“师德为基、能力为要、协同为径”,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在能力标准上,提出“两素养三能力”要求,以政治素养与学术素养为基,科研攻关、团队管理、教学指导能力为本,明确导师育人职责。在选聘管理上,围绕政治素质等六维度动态修订管理办法,近2年遴选专业学位导师近700人。在能力提升上,构建“线上线下、集中常规、岗前在岗”多元培训体系,覆盖思政引领等全环节;实施“青年人才成长计划”,2022年以来选派百名教师赴“双一流”高校进修。在协同育人上,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旋转门”机制,组建近百个跨学科、跨单位导师团队,形成育人合力。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
学校构建“全流程、多维度、重预警”的质量保障机制出台《学位授权点建设预警管理办法》,设置学位点特色等6项一级指标,实施动态预警,强化学位点建设质量。同时强化全过程督导,遴选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组成督导队伍,对招生选拔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督,确保培养各环节规范有序。
青岛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效显著。近2年获“挑战杯”国家级金奖及一等奖4项,获省优秀硕博士论文近百篇。
未来,学校将持续秉持立德树人初心,深化科教产教融合,续写高层次人才培养新篇。
(作者:岳丽宏 马鸿洋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