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点消费
“有人的地方就有餐饮。”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分别为43941亿元、52890亿元和56180亿元,分别同比下降6.3%、20.4%和5.3%。而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为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7996亿元,同比增长3.6%。
数据上看,国内餐饮行业一直都是“朝阳产业”。但在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宏观政策指引下,今年上半年各大餐饮企业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01
业绩“冰火两重天”
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餐饮从业者都在吐槽生意不好。事实上,不只是中小餐饮企业甚至夫妻老婆店,不少餐饮巨头虽然大家的业态略有差异,但在今年上半年的日子也不好过。
今日(8月4日)一早,“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呷哺呷哺”)就发布盈利预告称,预期亏损大幅减少。
公告显示,呷哺呷哺预期上半年收入约为19亿元(人民币,下同),相较于2024年同期减少约18.9%;预期上半年录得净亏损较介乎约0.8亿元至1.0亿元之间,亏损较2024年同期(亏损2.74亿元)大幅收窄,降幅介乎约63.2%至70.5%之间。
不过,上半年呈现亏损态势的远不止呷哺呷哺一家。
7月12日,西安饮食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800万元至60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5964.63万元同比下降0.59%至增长19.53%;扣非净利润亏损5000万元至6200万元,与上年同期亏损6125.33万元旗鼓相当。
而另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九毛九”)虽然还没有披露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但根据其2025年第二季度最新营运表现公告显示,旗下餐厅总数还剩729家,较2024年末的807家减少了78家。并且,在同店日均销售额方面,太二(自营)同比下降13.7%,怂火锅下降14.3%,九毛九(自营)下降18.5%。公告指出,外部环境持续带来的消费压力是销售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此外,7月14日,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全聚德”)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00万至14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2.51%至52.28%;预计扣非净利润330万至43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7.00%至83.06%。
不过,比起呷哺呷哺和西安饮食,作为老字号的全聚德虽然业绩下滑,但至少还是保持了盈利的局面。
当然,在万亿餐饮赛道,有餐饮企业表现不佳,也有餐饮企业越赚越多。
7月末,登录港股的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绿茶集团”)发布正面盈利预告称,预期2025年上半年利润约2.30亿元至2.37亿元,而上年同期约为1.74亿元,增加约32%至36%;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约2.47亿元至2.54亿元,上年同期约为1.79亿元,增加约38%至42%。
8月1日,同样来自港股的小菜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小菜园”)发布正面盈利预告称,公司预期截至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6亿元至3.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2.8亿元。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集团多措并举优化运营效率、严格管控成本费用,以及深化精细化管理,推动集团整体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至此不难看出,在上述多加餐饮企业中,上半年(按181天计算)亏损最大的呷哺呷哺日均亏损额度至少达到了44.2万元/天;而赚钱最多的小菜园日均净利润达到了198.9万元/天。
对于上半年餐饮咯牛企业的业绩分化,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对#整点消费表示:“其本质是消费分级趋势与品类市场适配度之间的深度博弈。在高端宴请领域,商务需求萎缩导致相关品牌增长承压;而刚需快餐、健康轻食以及提供情绪价值的业态,则凭借高性价比和精准场景适配,实现了逆势增长。这一变化折射出经济周期下的消费理性回归——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性价比与消费场景的适配性。”
02
巨头“谋变”
和大多数消费品行业一样,餐饮行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变化才能与时俱进的行业。
比如作为火锅龙头的海底捞,也曾因此前的快速扩张导致后继乏力。于是,海底捞开始提出以“啄木鸟”计划为代表的大刀阔斧改革。在2024年,海底捞的改革举措就见到了成效,取得营收、净利润双增,并且在翻台率、服务人数等核心指标层面取得增长。
同时,海底捞还启动“红石榴”计划,积极培育拓展第二品牌,截至2024年末,海底捞就通过内部创业孵化出烤肉铺子、火焰官、小嗨火锅等11个餐饮品牌。并且,海底捞还宣布开放加盟,有媒体报道,即便是对加盟商提出不低于1千万(不包含贷款)的资金投入、具备多点发展的财务基础甚至企业管理经验等诸多门槛,但截至2024年末依旧收到了2万多份申请,足见外界对海底捞的投资热情。
受海底捞成功改革的启发,不少餐饮巨头也开始摸着海底捞“过河”。
比如在7月16日,呷哺呷哺就宣布,旗下核心品牌“呷哺呷哺”正式推出“凤还巢”合伙人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模式为“三方共同持股”,合伙人将通过与呷哺集团、集团高管共同持股的形式,将门店收益与各持股方,特别是合伙人深度绑定,从而激发合伙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呷哺呷哺还将为合伙门店提供涵盖品牌授权、强大供应链保障、严苛统一的管理标准以及开店资金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
不过,呷哺呷哺的上述计划仅面向集团内部优秀员工及餐饮行业人才开放。在呷哺呷哺宣布上述计划当天,首批21位合伙人正式与呷哺呷哺集团签约,并且已有5家合伙门店投入运营。呷哺呷哺还计划每年新增约50家到100家合伙门店。
无独有偶。九毛九旗下的核心品牌“太二”酸菜鱼餐厅也开放了区域代理模式。
不过,不管呷哺呷哺还是九毛九,新举措能够给品牌和企业带来多大的改观依旧不得而知,毕竟,不是所有的餐饮企业都是海底捞,也不是所有的餐饮企业都能成为海底捞。
03
“活着”才是永恒的主题
事实上,整个餐饮行业凭借进入门槛低和高现金流的特性,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涌入。
据企查查数据,2024年新注册餐饮企业357.4万家,餐饮企业存量达到了1680.6万家,达到近五年高峰。而截至今年6月26日,上半年全国餐饮新增数量达到159.9万家,同比2024上半年的134.5万家增长18.9%。
但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背后的残酷现实。
据媒体报道,2024年第一季度,倒闭了46万家餐厅,而第二季度则倒闭了接近60万家,也就是说,截至6月30日,上半年餐厅总倒闭数量接近106万家,而2023年全年才倒闭了135.9万家,预计2024年年底的总闭店数大概率超过200万家。
今年上半年的闭店总量虽然无官方统计数据,但截至2025年7月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餐饮行业闭店数量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其实,从2024年开始,中国餐饮行业大分化已经出现端倪,中国餐饮行业近20年来,首次出现闭店数量比开店数量还要多,这是非常关键的数据和信号,这说明整个中国餐饮行业步入全方位竞争的关键周期和节点,这对于所有餐饮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对#整点消费 表示,以前很多人没事干,就去投资餐饮店,由于人口、消费红利的叠加,赚到钱了,但现在不行了。
“因为现在餐饮行业已经从规范化、专业化运营,升级到品牌化运营,再叠加资本化、规模化方面。现在的餐饮行业,要求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不仅要有高品质的出品,并且还要有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叠加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粉丝效应、服务体系以及客户粘性。”朱丹蓬进一步补充道。
“现在做餐饮比以前难上百倍。”以前是卖方市场的时候,有人、有钱,开家店就会有生意,但现在消费者非常挑剔,尤其对口味需求非常高,这也是造成餐饮行业分化的核心原因。
过去,似乎只要有钱和专业稳定的厨师队伍,餐饮店似乎就能很好的经营下去。但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士进入餐饮市场,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更多系统化的服务,再叠加上全面的数字化管理,都让餐饮行业变得越来越专业,不断推动餐饮连锁化的浪潮奔涌向前。
而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小餐饮门店不具备的重要因素。所以,现在的餐饮行业,早已不再是非专业人士创业的“温床”。
并且,根据中国饭店协会《2024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餐饮行业房租成本同比增长2.6%,人力成本增长0.5%,原料进货成本增长2.2%,这三大成本压力依然是制约门店经营与发展的核心难题。
到今年,上述三大成本压力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餐饮行业过去面临的压力会一直延续。所以,对于各大餐饮品牌而言,在赚钱之前,先“活下去”更为重要。
对于餐饮行业的未来发展,詹军豪进一步指出:“未来破局的关键是差异化定位。高端餐饮品牌可深耕文化体验,通过打造独特场景实现溢价;大众市场品牌则需聚焦极致效率,以低成本和高品质赢得市场。同时,区域特色品牌有望通过挖掘地方文化、打造独特IP,突破同质化竞争;健康饮食概念也将成为新的增长极,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