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张纪增
邻县有座华夏红木城,开业时邀请伍老师出席庆典。伍老师回来后就像着了魔,成天东奔西走各部门,提议在古城墙边上开一个古玩市场。他说,人家二五八,咱们三六九,不但不冲突,说不定还能互补互助。
“伍老师”并不是学校教书的老师,是圈里人送他的一个雅号。他也很乐意人家喊他“伍老师”,感觉比叫“伍总”“伍老板”更显得有范儿。
在本地收藏圈,藏友们都以熟悉伍老师为荣,大家都知道他是塑料名企大股东,经济实力雄厚,又舍得花钱,藏品繁多且场馆规模大,展厅摆满青铜摆件、陶瓷器皿、红木家具。唯独没有半块儿秦砖汉瓦。
隔壁陆老师靠在沙发上跟伍老师闲聊:“哥啊,到城墙上弄一块儿老砖呗,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值得拥有……嘿嘿!”
“馊主意!不违法吗?”伍老师把脸儿扭到一边,假装充耳不闻。
古城墙那么大,老砖那么多,顺手捡一块儿谁还会盯着你?再说了,咱是收藏,又不是盗卖文物。
“我怕被逮住,丢不起咱这老脸。”
“哈哈,胆小如鼠,枉费这近水楼台了。”
“你胆大?你弄一块看看。”
老哥俩说过逗过并不真当回事,刚进门的小齐听见了,却是微微一笑。
司机小齐是伍老师的伙计,他在城东发现了一辆木轮旧马车,还有两套很旧的石碾子石磨,专程跑过来问伍老师有没有兴趣?伍老师拽着陆老师上了小齐的车,直奔城东而去。
总传伍老师眼贼,遇到藏品只要看上,就直接拍板。这次交易,他又让大家见识了一回。
工夫不大,他们把“老马车”“老碾子”“老磨”拉回来,七手八脚卸下搬到展厅,空间立刻显得狭窄了。陆老师鼓动说,哥啊,再建一个展厅吧?伍老师想了想说:“听你的。”
制定了展厅扩建方案,伍老师立刻吩咐小齐去拉砖,拉钢筋,拉水泥……
卸完最后一车红砖时,小齐竟意外给伍老师捎来一份“礼物”。
“礼物”打扮得很神秘,用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最外面还扎了一根红色缎带。小齐恭恭敬敬递给了伍老师。
伍老师不明所以,窸窸窣窣打开层层包装,便见到一块青色老砖。伍老师一愣,赶忙又原样包好:“大侄子啊,我跟陆老师只是逗笑话,你咋还当真呢?不行,赶紧送回去。”
“拿都拿来了,怎么送回去?嘿嘿。”
陆老师出来打圆场:“多大点事儿啊。”
回家后,伍老师翻来覆去睡不着。自己好歹也是个文化人,在本地小有名气,今天收下这块古城砖,日后万一被人举报了,是不是要吃官司?以后还怎么在圈里混。
他想啊想啊,总想不出个头绪,一骨碌起身下床,把老砖又用旧报纸包好,装进提包里。天一亮,他爬起身来,就顺着古城墙去溜达。想马上找到那缺口,把砖塞回去。谁知他在城墙上下扫描了一个遍,也没见哪个角落“丢”过砖。
打电话问小齐,那小子手机还关机了。
伍老师急呀,怎么处理这“烫手山芋”呢?咨询司法局上班的同学,同学说马上送过来,先做个司法鉴定。
司法局办公室,伍老师如实讲了事情经过,请求过错自负,他说,都是我害了小齐。
值班人员上报领导,很快把小齐找来了。
小齐站在伍老师面前说,都是误会。他感恩伍老师照顾,一直想送点儿礼物。伍老师不稀罕烟酒,偶然听伍老师谈起“老砖”,他想干脆送一块儿老砖吧。他知道城墙砖不能动,咱不能干违法的事儿,所以就把家里猪圈上的老砖拿来了。“我爷爷说过,这块砖也是老古董,他年轻时兵匪乱窜,偶然捡到,才把它砌到了猪圈上。”
为了弄清真假虚实,局里派人直奔小齐老家,拿出那块老砖,在那猪圈矮墙上一比对,老砖与那个缺口严丝合缝。
文物专家的鉴定结果也出来了,这块砖是清末民窑老砖,至今也有一百多年了。
小齐所言属实。
……
上午的阳光祥和温馨,宽阔的红地毯上,人们心心念念的古玩城终于开业了。邻县的红木品牌,外省的传统雕刻,海外的奇石工艺,应有尽有。伍老师主持宴请嘉宾,电视台直播了全程。据说,分管经济的副县长登台讲话时,好几回找伍老师握手,一起向着镜头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