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内涵,尤其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从“技能训练”向“真实表达”转型的要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重技巧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的问题仍较突出,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从“写得对”升级为“写得好”,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新课标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核心要求
目标转向:从“语言技能”到“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提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目标。作文教学需突破传统以文采、结构为核心的技能训练模式,转向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真实情感、传递文化理解、发展逻辑思维。如,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主题写作,可融合文化探究与语言实践:安排学生采访祖辈、查阅资料,记录节日习俗、婚嫁礼仪、方言童谣等民俗细节。通过个性化习作指导,既完成语言训练,又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实现真情实感的自然输出。
内容重构:强调情境性与整合性。新课标倡导“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设计具有真实意义的写作任务。“真实任务情境”即现实生活、学习中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需与单元习作目标及核心问题紧密关联。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端流露”,结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可以将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任务与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分享难忘回忆”相结合,设计“‘葱葱’六年故事会”的真实任务情境。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表达需求,又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创设真实写作情境,激活表达动机。叶圣陶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我们学校旁边有一片空地,空地划分若干块,每班管理一块空地,从锄地、育苗到栽种、护理等各个环节,学生全程参与。可以借助劳动拓展课程,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走向广阔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融入大自然的可视化的校内课堂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让学生愿意写。
构建思维可视化支架,突破表达瓶颈。思维可视化是打开深度学之门的钥匙——让抽象思考可追踪,让高阶能力可培养。搭建写作支架,突破习作难点。如同盖房子要搭建脚手架,习作教学也应该搭建写作支架,给予学生帮扶。习作支架,即整合、嵌入习作知识的显性学习支持系统。它具有激发、提示、指导习作的功能。习作支架分为四大类:情感支架、素材支架、思维支架、评价支架,分别对应“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如何”。
构建增值评价模型,促进学生成长。从“对标评分”到“以评促学”; 从“单一维度”到“素养整合”。写作评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如,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先指出文章的闪光点,如立意新颖、描写细腻、结构清晰等,然后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让学生在感受到被认可的同时,也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在呼唤着教师握住课堂转型的指针,去构建写作新样态。创意写作课在学情视角重构下,打开“创意写作”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创作渴望,给学生发挥的个性空间,促成思考力、思维力、思辨力沿着写作“脚手架”螺旋上升,让学生的写作输出能力在吸纳、想象、审美与创新中得到提高。
原标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来源:黄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