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时期:修复、置田
明万历七年(1579年),把持一切军政大事的首辅张居正憎恶书院讲学的自由学风,攻击书院为“作伪之乱学”,在他强推下,明神宗下诏禁毁天下书院。南宁的敷文书院在此次劫难中,被迫改为官府的别署。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人亡政息,敷文书院这才迎来新生。
万历十一年(1583年)秋,整饬左江兵备兼分巡道陈希美在南宁府知府陈纪陪同下参观已荒废的敷文书院。万历十三年(1585年),陈希美撰《修复敷文书院记》(其文实即“左江道修复王文成公敷文书院碑”上镌刻的碑记),描述了对王阳明的景仰,以及书院衰败的原因和王阳明像受保护的过程。其文[引自《(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建置略十三·学校六·南宁府一·宣化县·敷文书院”]曰:“万历癸未秋,余备左江兵事,弭节邕管,以视事之三日,循故事视学、阅武。又二日,阅城,游目中有一宇,巃嵸崔嵬,环以古木,葳蕤郁葱,矫矫焉有凌厉尘寰之象。余从从官问之,从官曰:此新建伯王文成公平田州时所办书院也。自嘉靖戊子,迄今垂六十年,前为执政所格,罢天下诸路书院,因改为别署。然中有公像,有司不忍毁,犹以屏隐约而藏之。余亟命有司撤其屏,肃瓣香瞻拜祠下,见其院第荒芜,怃然叹曰:奈何以先正经略之地,顾废置书墁之若此耶?”
有感于王阳明对广西在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历史贡献,陈希美向上级报批后,下令敷文书院重新挂牌,并进行大规模修缮,“既废而兴复之,故曰修复也”。此次修缮,自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开工,至万历十三年三月竣工,不但外观恢复壮美,内部陈设布置也焕然一新。《修复敷文书院记》记曰:“前为大门,门扁(匾)曰‘敷文书院’,公旧所题名也,手泽犹存焉。尔中为仪门,又中为大堂,堂扁曰‘耀德堂’,公所敷文降虏处也。两廊各翼以精舍,十八楹。后为后堂,窿然特起。前道佥事欧阳公瑜,扁其上曰‘道德功勋’,奉公像以居。面为对越亭,旁各翼以精舍如前廊式,后为公石像。又最后就平衍地筑台,高数尺,置屋数楹,其上扁曰‘洗心台’,志公道德功勋之所自出也,而各翼以余椽,树以劲木,于是门垣庭阶、井灶庙堧,巍然焕然;而公之精英灵爽,恍乎若有袭于其上。”可惜的是,《(雍正)广西通志》《(宣统)南宁府志》等地方志不加细察、张冠李戴,竟将该文作者误为“陈纪”。
今在南宁市人民公园望仙坡顶的镇宁炮台内,尚存有一通“左江道修复王文成公敷文书院碑”,碑刻虽有数道裂痕,但保存较为完整,字迹清晰。以碑文对照前文,基本一致。落款为“钦差整饬左江兵备兼分巡道、广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前南京贵州道监察御史、宛陵后学陈希美撰文,赐进士第、亚中大夫、南京太常寺卿、前吏部文选司郎中、马平徐濬篆额,中宪大夫、广东惠州府知府、前户部山东司郎中、郡人李天纶丹书。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春三月吉旦”。据南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碑刻乃从敷文书院旧址搬迁至镇宁炮台存放,南宁市博物馆收藏有该碑刻拓片。
因敷文书院内有王文成公祠,因此敷文书院和王文成公祠常被视为一体。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巡按广西、监察御史佴祺参观敷文书院后,下令重修王文成公祠,并为王文成公祠新添置了一批祀田。祀田是封建社会里,有钱人或官员为祭祀先贤而设置的田地,其田租收入可充为举行祭祀活动的经费。其实上期提到的南宁府知府方瑜,早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就已为敷文书院购置多处祀田,收来的租谷折合银两,“除纳粮外,解本府同知作春秋二祀,余银存备修葺”。
佴祺,字慎修,云南临安府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嘉靖四十三年)南宁府志》(崇祯十三年增补本)误作已未科]进士,历官多年,由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转任广西。佴祺撰《新置王文成(公)祠祀田记》[引自《(嘉靖四十三年)南宁府志》(崇祯十三年增补本)“卷九·经略志·王守仁”]记曰:“历邕,则见敷文书院……遂新其宇以广其田,语具中丞杨公撰记。”回到桂林府后,佴祺将其事转告巡抚广西等处地方兼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芳,并请杨芳为之撰写宏文,以在南宁府刻碑作为纪念。
杨芳,字以德,号济寰,四川重庆府巴县人,军籍出身,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进士。其既熟读经书又谙熟军事,深得士民之心。杨芳应佴祺之邀,撰《重修王文成公祠暨新置祀田记》[引自《(嘉靖四十三年)南宁府志》(崇祯十三年增补本)“卷九·经略志·王守仁”]记曰:“(佴)嗣抵邑,始知先生有祠在邑也。爰集冠裳,展拜堂庑,而观其肖像之渐剥落也,栋宇之多圮坏也。问其祀,虽春秋之不废,而仪章之未备,经费之无资,殊愀然不怿。”据此文记载,佴祺认为,王文成公祠之所以陈旧破败、祀礼有缺,应是经费不足之故。感慨之余,佴祺与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左江道、南宁府等各级官员会商,添加了祀田的数量,重修了王文成公祠,以彰显其对王阳明的敬意。同样尊崇阳明心学的杨芳,对此当然是举双手赞成。
其后,杨芳由桂林府前来巡视南宁府,参观敷文书院,在拜祭王文成公石刻像后,作《阅王文成公石刻》,诗曰:
几怀名世思翩翩,倚栏灵光顿岿然。
洙泗有源从此浚,鼎钟无处不争传。
神资上智天重启,梦入前贤斗共悬。
却愧支离回首际,良知千载是真诠。
郑宣陶、杨加清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11月第一版《古代书院诗词选》收录此诗,但误将作者记为“杨芳阅”,注解还称其人“生平不详”,真乃奇文。
明末清初,战火纷飞,明军、清军、农民起义军以及不受任何一方节制的地方军阀在南宁府多次展开混战。敷文书院不幸毁于战乱之中,旧址一度成为军队驻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