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让长短剧在各自赛道努力奔跑
韩莉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分得清“真心”与“套路”。长剧的未来,不在与微短剧的“赛道之争”,而在与自己的“成长之约”——不慌不忙、稳扎稳打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最好的“破圈”。(据《人民日报》7月22日报道)
从3.68亿到680亿,短短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增长近185倍,吸纳64.7万个就业岗位,这个曾偏安于内容产业边缘的“小兄弟”,如今已成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从国内观众举着手机“日刷夜刷”,到多平台登顶北美应用付费榜,微短剧以雷霆之势,宣告一个崭新内容时代的到来。
微短剧的崛起,绝非无根之木。它精准嵌入当代生活的缝隙,“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冲突”,钩子叙事、处处伏笔,直击现代人碎片化时间和即时快感的需求。它像一份口味、卖相都不错的文化快餐,在上班路上、午休片刻、临睡之前,成为大众放松紧绷神经的一剂良方。究其魅力正在于这“快、准、狠”的节奏感。
当微短剧以其迅猛之姿冲出了爆款流量,部分传统长剧不禁显露出些许焦虑与彷徨。有人试图模仿微短剧“强反转”“多时空”的炫技,结果如邯郸学步,悬疑剧丢了逻辑,古装剧薄了剧情;有人沉迷于“电影化”的晦涩镜头,以为画面越暗越觉“高级”,却让很多观众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致。这些自作聪明之举,恰似在原本清雅大气的水墨画上一通乱加绿叶红花,显得不伦不类——不修内功,只在皮毛上做功夫,反而会丢失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观众可不好糊弄,他们既需要短剧带来的麻辣鲜香,也从未放弃对长剧口味正宗又富含营养的渴望,所以制作方不要妄想用点“套路”就能换个好收成。
回望2025上半年荧屏,长剧以其特有的定力与持续深耕,交出了一份颇有亮点的答卷。《护宝寻踪》以“盗侦考”三线交叉叙事,在文物守护中照见文明温度;《人生若如初见》落笔于晚清民初的历史褶皱,以虚实相交的情节,将人物情感及故事脉络描写得扣人心弦;《我叫张思德》通过微观视角和青春化叙事,让教科书上的名字带着亲切感走入人心;《六姊妹》《北上》以通俗形式表达严肃主题,让年代叙事有了蓬勃的人间烟火气……这些长剧或许并未收获铺天盖地的流量,却以弥足珍贵的好口碑证明,长剧的生命力,不在一步登天的刺激,而在清风拂面的入心——毕竟它需要时间,去雕琢人物弧光,铺陈命运轨迹,构建打动人心的情感逻辑与现实肌理。
长剧与短剧,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赛道之争。它们如同文化餐桌上的不同菜式,满足着观众多元的精神味蕾。短剧的赛道贵在“短、平、快”,其使命是精准、高效地提供即时情绪价值与娱乐解压。它应继续深耕垂直领域,优化叙事创意,在方寸屏幕间追求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创作更多“剧短意长”的佳作,让自己有实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长剧的赛道则重在“稳、深、厚”。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时间换空间,以耐心换深度。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地讲好中国故事,在辽远的叙事画卷中描摹时代精神、映照人性幽微,才是其破圈致远的不二法门。这份“慢”的勇气与“深”的定力,是对艺术规律与观众心智的尊重。
当短剧能理解长剧的沉稳厚重,当长剧不再过度渴望瞬时的爆点,各自赛道才能真正畅通无阻。唯有各安其位、各展所长,方能共同描绘出荧屏内外真正丰盛多元的文化图景——短剧的烟火与长剧的星光,本就可以在同一片夜空下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