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7月中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本期“他山之石”,聚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主题,关注部分地区的探索与尝试。
北京:“接诉即办”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北京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自2019年以来,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将12345“市长热线”升级为“市民服务热线”,将全市343个街道(乡镇)、16个区、79家市级部门、58家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属企业、104家重点平台企业纳入派单范围,实现“一条热线听民意”。
“接”是职责担当,“诉”是民生期待,“即”是行动速度,“办”是务实作为。接诉即办,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串起万家民生,将群众诉求作为治理目标,让群众参与城市治理决策,以群众智慧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超大城市样本。6年来,接诉即办累计受理群众和企业诉求1.5亿件,2024年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6.7%和97.0%,交出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上海:各区划定设摊区域815个
近年来,上海在提升“烟火气”上政策频出。近期,多部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 提升城市“烟火气”的工作方案》。这些政策在细节上各有侧重,但核心用意相同:在设摊治理上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城市“温度”的多赢。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从2022年12月实施至今,各区明确划定可从事设摊经营活动的公共区域有815个,其中,66处是利用闲置空间主要销售农副产品的管控点,438处是入场入室、弥补区域标准化菜市场、早餐网点供应不足问题的疏导点,其余是以新型业态为主,品牌化、主题化、特色化的集市、夜市、限时步行街、外摆位等点位。
重庆:数字“大脑” 让超大城市治理更聪明
在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大屏幕上闪烁跳动着报事信息,数秒内,报事信息便会被精准流转至各相关部门以及乡镇(街道)。处理完毕后,信息会更新处理结果,形成闭环。
每一条信息,背后都是数字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一个瞬间。从这些瞬间中,可以窥见重庆超大城市治理的温度和速度。超大城市重庆,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事件发生、上报、等待处理。截至目前,重庆已建立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并实体化运行。
福州:城市发展兼顾生态保护
福州城区主干道共有13万多株苗木,其中3万多株是榕树。这些榕树,早已融入福州城市发展的肌理和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城市建设中,福州将榕树保护纳入规划,在道路建设、生态绿化、文化打造上发力,让榕树与城市和谐共生。为守护古树健康,福州市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借助叶片检测仪,对同一棵树上两片不同颜色的树叶进行检测。此外,福州还持续深化“古树名木+保险”模式;与蚂蚁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出“政府指导+公众参与+企业支持”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机制。
(《“现代化人民城市”怎么建》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