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沿着海安城区经204国道向北不到5公里即到大公镇区,“家门口的高速”直连省道与园区。依托区位优势,海安市大公镇抢抓机遇,加速从“城市后花园”向重要经济增长极转变,离不开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存量盘活释放空间。贲集村老工业园从红火到低谷,如今焕新生,15亩闲置土地引进变压器项目,投产后亩均税收可达24万元。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揉粗面盘存量”成必答题。今年,大公镇利用海安市资规局“三张清单”完成批而未供处置108亩、低效用地再开发265亩,土地紧缺已成“过去时”。
乡村规划绘就实景。于坝村一季一景千亩梨园成“网红流量”,已完成保障的电商馆将梨产业做大,谋划建设的梨加工在土地要素支撑下将把梨产业做强。针对乡村建设用地需求,海安市资规局“有求必应”,去年帮服报批项目7个,保障率100%。如今大公镇申报的48.4亩乡村用地需求,将进一步助力产业升级、做大做强。
耕地保护深入人心。得益于“耕地保护进万村”行动的广域宣传、全域发动,耕地保护已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大公镇通过自制海报、音频等多种方式普及政策,成功实现违法用地“存量清零、新增归零”的“双零”目标,建立起崭新的耕地保护秩序。 张海军
上一篇:从“六条规定”到中央八项规定
下一篇: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