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何玥颐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魔法原子全家族产品正式亮相。现场MagicDog-W以3m/s的速度灵活穿梭于展台之间,跨越60厘米垂直障碍,攀爬40度斜坡,展现出卓越的地形适应性与越障能力。该公司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小麦”,以优雅从容的拟人步态担当智能导览员,边行走边播报,生动讲解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实际作业、多元化产品矩阵及自研硬件优势。
今年以来,魔法原子连续两次获得超亿元融资。企业第二轮投资方阵容涵盖禾创致远、芯联资本等产业资本,华映资本等财务投资人及老股东追创创投、翼朴基金持续加码。
翻开投资机构评估报告,三大核心优势成为魔法原子“吸金”的关键密码。其中,全栈自研形成了稀缺性壁垒,魔法原子的硬件自研率高达90%,覆盖关节模组、灵巧手、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自主开发的通用具身智能系统,实现“硬件自主可控+软件智能协同”。这一体系大幅降低供应链风险与制造成本,为量产奠定基础。
芯联资本创始合伙人袁锋直言,魔法原子“本体—场景—数据”的有效闭环,是稀缺的差异化竞争力。
魔法原子已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落地闭环。7月中旬,魔法原子完成工业场景多机协作验证,其中“小麦”在追觅科技工厂实践上下料、搬运等工序,成为国内最早跑通产线应用的团队之一。不仅如此,该公司自建产线实现核心部件到整机全链条生产,2025年计划部署400台至真实场景。
通过“需求牵引研发”的模式,显著降低商业化不确定性。今年3月魔法原子启动“千景共创计划”,联合1000家合作伙伴打造落地场景,已吸引汽车、半导体、3C电子等50余家头部企业签约。无锡市政府明确首批采购数十台机器人用于场景验证,远期规划万台级部署。
“小步快跑”融资模式背后是对于具身智能产业的理性认知。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表示,具身智能是场耐力赛,技术尚未收敛,需为持久战储备弹药。
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功能验证”向“商业可行”过渡阶段。魔法原子将融资用于VLA模型研发、核心算法迭代。这也呼应了华映资本季薇的判断,即大脑模型技术尚未收敛,数据闭环尚未建立。
分阶段融资可灵活调整研发重心,避免资金沉淀。魔法原子“融资即融生态”的策略,使资金效能最大化。在今年第二轮融资中引入的禾创致远、芯联资本等产业资本,直接带来场景资源协同;与芯联集成合作开发电驱控芯片、与追觅科技共享供应链及渠道,大幅加速商业化进程。这种“可造、可用、可部署”的能力,正是资本押注产业化信心的来源。
上一篇:“链”起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下一篇:北京市16条措施支持未来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