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今年暑假,22所首都高校的43家博物馆对外开放,其中部分博物馆不仅有可供参观了解的展览展示,更设置了生动有趣的互动项目,吸引不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前来体验。
“发现着火了,应该往哪儿跑?首先要观察火源的位置……”近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全教育体验馆里,讲解员为一队云南来京的学生介绍安全自护知识,并安排他们体验消防安全、触电救助等项目。作为北京地区首批高校安全教育体验馆,该场馆于2014年投入使用,设有国家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等8个主题展区、40个互动体验项目,普及安全知识,传授自救互救技能。
“我们会根据预约者的不同年龄段提供不同的讲解及体验项目,以满足大家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体验馆负责人雷婷老师介绍,该场馆目前主要接待15人以上团体,地震逃生、结绳训练、烟雾逃生等与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的项目最受欢迎。
“我们那里发生过地震,所以我最想了解地震自救知识。”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学生马翘楚在体验完地震逃生项目后说,这种形式比课本学习印象更深,回去后会和家人分享这些自救技能。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是首批北京市中小学生实验实践课程基地,设有4个主题实验室,近300项科普实验项目涉及力、热、声、光、电磁、近代物理与综合等多个领域,让观众在参观体验中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
“大型蛇摆钟”“磁悬浮列车”“静电高压球”……观众不仅能够聆听师生的专业讲解,还能自己动手,通过趣味实验了解物理知识,这样的沉浸式学习让孩子们大呼过瘾。来自朝阳区一所中学的学生小杨表示,自己对“法拉第笼”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这次通过演示体验终于茅塞顿开,“这个实验室太棒了,以后我还要再来。”
各高校博物馆的暑期开放时间不同,公众可通过“教育新地图”小程序等查询具体事宜和预约方式。
□本报记者 任洁/文 孙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