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理智慧
短阅读专栏:第29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斯坦福商学院2016年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个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多企业都忽略了的道理:消费者潜意识里觉得,小企业卖的东西更容易与“正宗”挂钩。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可以这么理解:人们总觉得规模小的企业,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因为常常会不自觉与当地“正宗”相联系起来。比如,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想去找餐馆吃饭,哪些大饭店很难给你正宗感,相反哪些苍蝇馆、小店才能给你带来“正宗”的感觉。这种心理,是一种潜意识的投射,它折射出我们对“本地感”“人情味”和“文化归属感”的渴望。
换句话说,一个品牌越是朴素、有手工感、生活气,消费者越会觉得真诚,认为这是一个“正宗”的品牌,而不是被工业机器和营销套路包装出来的东西。
从这个实验出发,我们至少能得出两条商业上的启发:
第一,小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不是“大”,而是“真”。
现在的商业环境,小企业想在渠道、资金、供应链这些硬实力上跟大公司死磕,基本上是自找麻烦。最明智的做法,是干脆避开这几个方向,在“正宗”这个概念上,给自己打造一道“情感护城河”。
正宗,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可能是味道特别原始,工艺特别传统,原料特别地道,也可能就是当地文化的一种标志。小企业最好能把自己包装成某种地方生活方式的守护者,把品牌故事、地域特色、手工细节,串联起来,形成一套让人心生亲切的原味图腾。
举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的手工精酿啤酒,迅速形成了一股浪潮。明明大品牌像百威、青岛这种巨头一直牢牢占据市场,但就是有很多人觉得,这些小啤酒厂用本地原料、独立手酿的啤酒更真实、更地道,甚至喝这种小酒厂的酒本身,就成了一种品味的象征。
第二,大企业有时候也得学着“装小”。
什么意思?大企业如果一直拿着一种全球品牌的高姿态进入市场,其实很容易让人感觉遥远和冰冷。聪明做法,是以“正宗副本”的形式去占领那些之前忽略的小市场。大企业可以自己搞个独立的小品牌,也可以干脆收购一些地方的小品牌,保持它们的独立运营,这样就能迅速占据消费者心中“正宗”的位置。
依旧以啤酒行业为例,青岛、百威、雪花等大牌子谁不知道呢?但你要注意观察,很多地方的小餐馆里,人们更爱喝的是那些本地小厂牌的啤酒。说实话,这些啤酒真比大厂的好喝,但人们就是觉得,这个味更家乡,更正宗。所以百威全球到处收购当地小品牌啤酒厂,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我是大牌子,但你喝的,还是你记忆里那一杯熟悉的味道。
这种玩法,简单讲就是品牌的双重人格:它既保证全球品牌的大规模效率,也保证了地方文化的亲近感。
可以说,正宗这个概念,比高端更能打动人。因为高端往往是靠广告和包装做出来的,但正宗却不一样,它能直接穿透理性,击中感情。这种情感的连接,靠的不是广告,是记忆,是时间打磨出来的味觉印记。
所以无论你做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如果你能抢占消费者心里“正宗”的位置,那你在满大街都差不多的商业浪潮里,就有机会酿出属于你自己的那一杯酒。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一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短阅读,长思考”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增长停滞时代,经营顾客才是企业的增长护城河。这堂企业内训,是老板2025年最该补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