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文化中国行】
“我在网上看到火把节相关信息,一下就被漂亮的彝族服饰吸引了。”近日,四川凉山火把节盛大启幕,来自四川雅安的李芮卓联系上发帖者胡瑛卓,没想到大家都是高三毕业生,有很多共同话题,就相约一起到凉山,一起体验火把节。
“只要火把一点燃,音乐一响起,无论男女,都会邀你跳舞,这份毫无保留的接纳与欢乐,让人印象太深刻了。”跳完达体舞、看了朵乐荷,她们还计划深度体验彝族服饰的制作全过程。
7月11日至8月18日,凉山以“激情火把节·最炫民族风”为主题,发动全州17个县(市),打造历时1个多月的火把文旅盛宴。据统计,从“仪式”到“衣食”,凉山各县(市)火把节包含83项州级及以上非遗,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等。
这些非遗并非静态陈列,而是跳动于节日脉搏,不仅具有共通性,也有差异化。就火把节而言,凉山州府西昌市的火把节,顺应城市发展,更现代化,主打游客互动性。布拖、普格两县,作为火把节发源地,则更加传统,不仅要专程到“圣火洞”取火,还保留了斗牛、赛马等竞技环节。
凉山当地各具特色的彝族服饰更是让人赏心悦目。凉山彝族服饰,以各地区的男子裤脚大小,分为三种。“凉山东部义诺地区服饰”,以美姑县为代表,称大裤脚服饰;“凉山中西北部圣乍地区服饰”,以喜德、越西、冕宁县为代表,称中裤脚服饰;“凉山南部所地地区服饰”,以布拖、普格县为代表,称小裤脚服饰。虽然裤脚大小不同,却蕴含共通的文化密码。
凉山全州17个县(市)共同编织的非遗星图,也有着各自的“一城一绝”。布拖县的阿都高腔,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触景生情,以情起兴,节奏自由,歌词除固定的外,按旋律即兴创作,内容丰富,有爱情曲、劳动曲等。甘洛县的磨尔秋,形似“飞旋的秋千”,是一种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无论男女老少均可上杆表演……
当彝族银饰挂在身上叮当作响,当彝族小伙骑着骏马扬蹄如风,当外国友人感叹彝族刺绣超前审美……这些璀璨的非遗瑰宝,点燃了凉山火把节的激情。
(本报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