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靛蓝围裙系腰间,万千陈规陋习随风散。近年来,马山县百龙滩镇呼应民需,整合资源,创新推出“围裙帮办”志愿服务,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乡村治理新路径。炊烟袅袅处,一支支“围裙帮办”志愿服务队正悄然重塑山乡文明图景。他们以围裙为标识,以服务破攀比,为红白喜事立新规、减负担,用“铁算盘”般的精准和“零收费”的赤诚,为乡亲们化解沉重的“人情债”,扬起清新文明风。
破局:“围裙帮办”树新风
晨光熹微,百龙滩镇龙昌村排那屯炊烟初起。一支系着围裙的队伍来到村民唐家小院。当天是唐家嫁女的日子,一场别开生面的喜宴即将开场。
当主家唐大哥向村委会提前报备时,屯里的“围裙帮办”志愿服务队“总指挥”唐大叔便带着操办清单上门:“按咱村规矩,婚宴不超过30桌,每桌8道菜,礼金不超过200元。”随后,志愿服务队组建总务组负责婚宴布置,食宿组对接农户采购食材。婚礼这天,6个小组分工有序,主家全程“零操心”,宴席成本比原计划节约1.2万元。“这既省钱,又比自家亲戚操持得还周到。”唐家人赞叹道。
“以前村里办大事,家家比排场,借钱撑面子。”唐大哥感慨道,镇里红白事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一场宴席动辄几十甚至上百桌,礼金水涨船高,“人情债”压弯了乡亲们的腰。
为破除陋习,2023年,百龙滩镇党委动员老党员、致富能人牵头,以“一户一员”凝聚自治力量,通过走家串户,议定出了一条条移风易俗公约。同时,52名镇人大代表化身监督员,确保公约落地生根。“经过我们的努力宣传,村民对公约基本都了解并同意。”大完村党总支副书记蓝吉宗说。“孝心在心意,不在排场”的新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规矩:服务队的“铁算盘”
7月14日,在大完村板新屯婚宴现场,“围裙帮办”的标准化流程清晰可见:经务组协助主家执掌礼簿,宾客礼金不超过100元;食宿组三口铁锅同时翻飞,每桌餐标300元的六菜一汤香气弥漫院落……
“围裙”在此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无声宣言。百龙滩镇3500多名志愿者系上它,身份认同悄然凝聚——围裙系在腰间,新风刻在心头。
百龙滩镇的移风易俗,靠的是三条铁律:不推责——务工村民通过微信群“接龙”回村帮工,系上围裙就忙活;不超标——各村屯自定特色菜谱,坚持节俭办事,既守规矩又存乡味;不收费——志愿者昼夜忙碌分文不取。
正是这“三不原则”,让全镇简办218场红白事,累计为乡亲节省120万元。在大完村红灯屯简办白事后,主家潘世丰连声向“围裙工作队”道谢:“按旧俗需摆两天流水席,现压缩到半天。原计划办酒席60多桌,现只需20多桌。省钱省力省心,老父亲走得清净,这比排场更有意义。”
经常带头为乡亲们忙里忙外的大完村岜环屯服务队“总指挥”蓝贡欢总会在事前登门,将标准化清单与主家细细商讨。“省下的钱拿去当生活费、学杂费,都比虚面子实在。”蓝贡欢的话获得主家的赞同。
回响:乡村善治谱新篇
在大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本特殊的账册。一本收纳着村民操办宴席事宜的报告审批表,表格登记着诸如参加人数、宴请标准、预计开支等情况;一本是村里各屯“围裙帮办”志愿服务队的“花名册”。
“队员们早就成了村里红白事的劝导员、宣传员、示范员、监督员。”大完村党总支书记潘世斌说。如今,大完村已有“围裙帮办”志愿服务队21支,总指挥40余人,群众志愿者740余人,并通过“六个统一”明确了红白喜事的操办规模、宴席标准、随礼上限、服务队伍、服务场所、监督管理,为群众精简办理红白事11场,每场节约资金5000至10000元。
大石山区的炊烟依旧袅袅,那抹靛蓝的围裙正通过帮办红白事、家事、难事,在田间地头扬起文明新风。今年上半年,百龙滩镇99支“围裙帮办”志愿服务队劝导红白事简办126起,节约经费43万余元,推动红白事规范化、文明化,减轻村民负担;配合排查矛盾纠纷25起,调解率100%,成功率60%。
这围裙系住的不仅是锅灶边的温暖,更是一个个村庄挣脱陈规桎梏后轻装前行的希望。当算盘声替代了攀比心,当互助情化解了人情债,百龙滩镇的实践昭示着:乡村善治的密码,就藏在那千家万户自愿系上的围裙里。它们如同壮锦上的经纬线,正编织着新时代的乡土文明。 本报记者宾艺苑
下一篇:财启绿城 链通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