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年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扰乱市场公平秩序。特别是涉及外地机构在本地开展检测活动的具体情况,因属地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掌握,易形成监管盲区,滋生数据失实等违法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坚持靶向施策,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创新构建“大数据筛查+视频存证+跨区协查”执法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线索、视频监控调取提前固定证据、跨区域联合执法提升执法力度,全面提升对外地注册检测机构的监管效能。
此前,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通过大数据平台发现,广州市某环境监测公司在短时间内对中山市十余家排污单位集中开展无组织废气采样,且作业区域分布广泛、采样效率远高于正常水平,初步判断存在数据造假嫌疑。
锁定目标后,执法人员迅速对上述排污单位开展现场走访核查,并通过查看监控视频、比对生产台账等方式重点核查监测实施过程与监测结果的相符性。排查中发现,部分企业监控录像显示采样人员在厂区逗留时间极短,远低于规范要求的连续采样时长,监测数据真实性存疑。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迅速启动跨区域协同监管合作机制,与广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经与采样人员核实并比对原始记录,确认该机构存在采集样本数量不足、采样时间记录与实际不符等违法行为。2025年4月,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依法对该检测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该案件的成功查处,是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探索跨区域生态环境检测机构协同监管的重要成果,有效突破属地监管局限,实现打击监测数据造假由单方攻坚向多方联动的转变,标志着对外地注册检测机构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监管迈出关键一步。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周边生态环境部门的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筛查+视频存证+跨区协查”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