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无糖茶,大多是单一茶种,不是绿茶就是乌龙茶,喝多了难免觉得单调。年轻人虽然喊着“要健康”,但也受不了寡淡无味,毕竟谁也不想花钱买“中药汤子”喝。
小罐茶的研发团队的确够有本事,他们会泡在茶山里找灵感。他们不盯着市面上流行什么跟风做,而是反过来问: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茶味?光是测试的茶样就超过1000种,还搞了3轮盲测,测评员全是18到35岁的年轻人。
杜国楹特别强调:“坚持决不能让老茶客替年轻人做决定,两代人的口味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最后捣鼓出来的三款主打产品,每一款都有点“反套路”:玫瑰红茶把玫瑰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拧在了一起,喝起来甜丝丝的却没加一点糖;茉莉普洱更绝,茉莉的鲜爽撞上普洱的温润,两种常见原料搭出了新鲜感;东方美人则用了一种被小绿叶蝉叮过的乌龙茶鲜叶,自带一股特别的花蜜香,光听名字就让人想试试。
为了让这些茶香能锁在瓶子里,团队甚至不懈余力,茶叶里的茶多酚特别“娇气”,容易氧化,不同的茶“赏味期”还不一样。他们反复试验,最终搞出个“功夫茶萃取工艺”,把萃取的温度、时间、压力都掐得死死的,就为了留住那些高沸点的香气物质。有专业机构测评,这三款茶的汤色、香气、滋味,在行业里都是拔尖的。
曾有95后女生说:“以前觉得无糖茶就是苦和涩,直到喝了玫瑰红茶,才发现原来无糖也能这么香,现在奶茶都戒了。”这大概就是小罐茶的厉害之处——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无糖”的健康需求,又没让他们在口味上妥协。
当然圈粉年轻人,颜值自然也很重要,小罐茶的“撒手锏”。
现在的货架上,饮料瓶不是圆滚滚就是矮胖胖,大多长得大同小异。小罐茶偏要搞点不一样的,设计团队从中国传统的盖碗茶具里找灵感,把瓶子做得像个迷你盖碗——肩部圆圆的,瓶身纤长,底部还有个盖碗式的底座,跟普通饮料的平底设计完全不同。
事实上,这种“异形瓶”的生产难度比普通瓶子高多了,成本也上去了,但设计团队咬着牙不改。他们说:“不能做追随者,要让年轻人一眼就认出我们。”
如果仔细瞧小罐茶的瓶身上,它的花纹会很有讲究。设计团队翻了一堆古籍,从传统缠枝纹里得到启发,结合茶树枝的形态,画出了专属的“茶枝纹”。底色用的是中国传统色,浓郁又雅致,远远看去就像个穿着旗袍的东方美人。
据说,这个设计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团队还找了高定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支招,10天就敲定了雏形。
就连瓶身上的字都暗藏小心机。一般饮料瓶上的品牌名、产品名恨不得多印几次,生怕别人看不见。小罐茶却反其道而行之,“玫瑰红茶”“茉莉普洱”这些名字只印一次,简洁到极致。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在花花绿绿的货架上,反而更显眼了。
换句话说,小罐茶在满足消费者情绪价值上拿捏得很准。当然除了味道和颜值,小罐茶对女性用户的心思也花得很足。
杜国楹发现,很多茶饮产品从设计到口感,都没太考虑女性的喜好,要么太苦,要么包装太“直男”。可实际上,一个家庭的消费往往是女性说了算,抓住了女性用户,就抓住了一大块市场。
研发玫瑰红茶的时候,团队特意收集了很多年轻女性的意见,调整了玫瑰和红茶的比例,让口感更柔和。包装的颜色和线条也更偏优雅细腻,果然成了很多女生的心头好。有数据显示,小罐茶无糖茶的女性消费者占比超过60%,这在茶饮市场里算是相当高的比例了。
回到宣传方面,小罐茶知道年轻人爱刷小红书、抖音,就在这些平台上发力,请了很多生活类博主分享喝茶日常,还搞了“办公室下午茶”“露营必备”之类的场景化种草。年轻人刷着刷着就被安利了,到便利店看到的时候,自然就想试试。
“第一次买就是因为瓶子好看,摆在宿舍桌上当装饰都不违和。后来喝着不错,就一直回购了。”
看起来,小罐茶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爱晒照,都会特意把瓶子的细节拍出来,这无形中就成了免费的宣传。
从口味到颜值,从细节设计到渠道铺设,小罐茶似乎做成了一个“贴心朋友”,把年轻人的喜好揉进了每一个环节。由此,圈粉就成了不难的事。
小罐茶也有隐忧
但客观来讲,小罐茶并非没有问题,最大的两个是:营销噱头和高端不足。
此前,小罐茶“大师作”广告语一直成为外界质疑的对象,虽然早在几年前小罐茶官方就已经回应称,“大师作”实际上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产品,而非大师亲手炒茶。去年6月25日,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回应称,因企业广告语对大家造成了困扰,在此郑重向大家道歉,并宣布其135项制茶专利无偿向社会开源后引发热议。
有人买茶自然是冲着大师的名气而言,茶饮市场,往往也非常讲究名人和专家效应,大师之作自然可以获得不少人关注。只不过在小罐茶身上,这种营销貌似具有误导性,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甚至难以进行区别。
回过头来看,所谓的“大师作”到“大师监制”,其实没有完全地打消公众的疑虑,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相关法律专家指出小罐茶可能涉嫌虚假宣传。
再看小罐茶所面临的整体增长前景,实际上也不能抱有完全乐观的态度。
按照权威机构测算,茶叶的整体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1%,2023年-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可见茶叶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在下降。
这就意味着,产能过剩是一大问题,按照经济学规律,供大于求的时候不仅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茶企也会面临价格体系混乱、渠道利润压缩等问题,尤其是依赖高端礼品市场的茶企则会受到明显冲击。
对于小罐茶而言,高端品牌受经济下行冲击显著,此前的高端梦几乎一直也没能实现太多,小罐茶给人的印象,仍然是性价比。
此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至2023年,按销售收入计,中国高端茶叶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2%,这一增速超越了市场整体5.1%的复合年增长水平。但高端茶叶市场规模2023年-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低于前面五年的平均增长率。
反过来看,对于小罐茶而言,高端难做是现实的问题,转型是行业困境倒逼与前瞻战略的结合,其无糖茶产品既是破解产能矛盾的出口,也是无奈之举。
虽然公开信息显示,明年公司将发布首款AI智能泡茶机,与原叶茶和茶饮料,形成三轮驱动的品类结构格局,但要想在营销被质疑、高端品类难做的背景下实现突围可能并不容易。
不难发现,商业往往在于捕捉敏锐的细分需求和赛道,即便行业内卷和焦灼战,小而美依然能打。小罐茶是典型的例子,即便一个小身板的茶品牌,它也能俘获年轻人的心,但小罐茶面临的隐忧同样明显,这注定杜国楹未来的路不那么好走。
下一次买茶时,你会喝什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