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夫
《青少年思辨课》 (马来西亚)胡渐彪 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光尘
“我明明都说得这么清楚了,他怎么还是听不懂?到底是他有问题还是我有问题?”“完了完了出了这么一个丑,脸丢到全世界了,余生死定了。”“为什么我一看比赛,我支持的球队就输?算了算了为了国家队晋级不看直播了。”“大家都说遇到难题不能躲,可是我好想先干点别的”……相信这样的头脑小剧场,几乎每天都在不同人的脑子里轮替上演。如果思维能够发出声音,那得多么嘈杂的一片嗡嗡声。可似乎有人有种天赋,总能从那团乱麻里找到线头,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轻松拆穿各种思维陷阱里的小把戏。
《青少年思辨课》这本书告诉读者,拆乱麻这件事是门手艺,是可以学的——就算真有人有天赋,和普通人相比也没那么强大的优势。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潜质,只要训练和引导到位,掌握了方法,人人都可以让自己的思路变得如同高手画出的电路图一样清晰有章法、有逻辑。本书作者是综艺《奇葩说》的导师胡渐彪。虽然书名叫作《青少年思辨课》,但是通读完本书,作为成年人也同样获益匪浅。这大概就是通识的力量。同时也会深深扼腕:要是在读书时学校就开这门课该多好?未来的人生路上、职场生涯里,将少走多少弯路,少交多少学费?现在的成年人,在他们还是半大孩子的时候,对社会、对世界一知半解却又焦虑犹疑的每个瞬间,要是掌握了这些思维的武器,该增加多少面对问题的勇气、抓住多少改变命运的机会?
古人云“人贵自知”,要做到这四个字,何其难也。本书作者把“自我探索”作为第一章,可见用心良苦。透明度错觉、巴纳姆效应、聚光灯效应、角色效应、潘多拉效应和自我服务偏差,一连串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似乎是想让读者通过文字看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门廊柱子上所刻的那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当然,本书给读者上的“课”,绝不像希腊哲学那么晦涩难懂。恰恰相反,当过辩手,也做过培训工作的作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通过引入一个又一个生活场景,把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难题解剖给读者看。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有效请求帮助,要么一直忍着,内心无比焦灼但就是张不开嘴;要么请求他人时态度生硬、气氛尴尬,最后往往既得不到帮助,又伤了和气。作者在第26节课拿出了“登门槛现象”这个法子:先请对方帮你一个小忙。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一旦先作出了一个选择,就会更愿意作出进一步的决定,来保持自己的一致性。所以,这种请人帮忙时,“先做小事,后做大事”更容易成功的现象,就叫作“登门槛现象”。
这不是名词解释吗?是的,没错。本书作者是真的在有板有眼地给读者上课——每一章都有名词解释、案例讲解,还有课后练习。作者自己是受过专业思辨训练并从中获益匪浅之人,也愿意把自己的本领教给更多的人,不仅仅是青少年。放眼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都非常清楚,思辨表达能力有多重要。因为思辨能力所对应的,就是解决问题和权衡利弊并作出决策的能力,表达能力则是与人沟通并协作的能力。你的岗位越重要,对这两个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你的思辨表达能力越强,自然得到岗位晋升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越多。然而非常多的职场人,最缺乏的也正是这个能力。哪怕是退出职场的老年人,闲坐家中,更需要坚持不懈地锻炼、培养、维持自己的思辨能力。要知道,每年都有海量的新闻在报道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惨痛案例。人们往往会惊讶,这么浅显的诈骗手法,这么漏洞百出的话术,为什么能把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老年人骗倒?其实无外乎骗子们利用了老人认知力、决策力、判断力的不足。
是以,这本书其实适合全年龄段的读者。少年读,有少年的进益;老年读,有老年的反思;中年人更可以现学现卖,直接在职场中、生活里去一一印证这30节课所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