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夏天脑梗高发,颈动脉斑块往往是元凶。本文就什么是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有哪些类型及危害、如何发现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和预防进行介绍。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是位于颈部两侧的大动脉,是大脑最主要的供血通道,左右各1根,颈总动脉在喉结水平分叉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此分叉处因血流流速快成为斑块最易形成的部位。所谓斑块,类似于家里的水管长期使用后形成的锈斑,血管内皮因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年龄等因素受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透到血管内膜下形成脂质沉积,然后会出现炎症反应及纤维帽形成,最终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60岁以上人群超过63%。
颈动脉斑块有哪些类型及危害?
颈动脉斑块主要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厚(>65μm),脂质核心小,钙化明显,似“石头”不易破裂;易损斑块的纤维帽薄(<55μm),脂质核心占比>40%,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能包含溃疡、出血、脂质成分大片坏死等改变,具有破裂倾向,容易发生血栓和(或)可能迅速发展为责任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同时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发展下去可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此过程可出现栓塞、血栓形成或脑灌注减少,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如果突发单眼黑蒙(一过性视力丧失)、短暂性肢体无力和(或)麻木及语言不清,新发头晕伴行走不稳等症状,要高度警惕,需尽快就诊。
如何发现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发现颈动脉斑块敏感,且无创安全、方便快捷、价格亲民,所以是首选。颈动脉超声可以定位颈动脉斑块位置,测量斑块大小,对斑块的特征进行描述,判断是稳定斑块还是易损斑块,同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流速度等进行测定,为医生判断提供重要依据。其他检查主要有经颅多普勒(TCD)、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检查、CT血管成像(CTA)、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等,根据超声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检查以进一步评估。首次发现的患者应该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指标的全面检查,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有哪些方式?
不是所有颈动脉斑块都需要治疗,通常要考虑整体脑血管事件风险再决定是否应用降脂等药物治疗,但均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尽量减少不良生活习惯,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4种。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饮食结构多样化,选择多种新鲜水果蔬菜,选择全谷物、低脂乳制品;限制糖、盐(<5g/天)、油脂摄入;控制体重,保持心理健康。运动锻炼,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健步走或慢跑)等。
2.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均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应该积极控制血压、稳定血糖、控制血脂。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为<7.0%,高龄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血脂水平的控制非常重要,根据人群个体化为危险分层,目标值不同,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能有效预防斑块进展。
3.药物治疗:取决于斑块的大小、是否稳定及引起的血管狭窄程度,结合患者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综合判断。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基石”,需长期乃至终身服用,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也可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近年来新推出的PCSK9抑制剂等,同时定期复查血脂水平,确保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手术治疗:颈动脉斑块不断进展,出现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或非症状性狭窄>70%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卒中风险,主要手术治疗方法为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术(CSA)。
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在诸多危险因素协同作用下导致的。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同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定期体检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