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警察网)
转自:中国警察网
今年以来,湖北省咸宁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加强“最小作战单元”建设,提高快反质效,全力守护社会平安。“最小作战单元”与交警、派出所民警及群防群治力量紧密配合,共同编织起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网络。
“马桥6组诊所内有人持刀砍砸桌椅,请求立即支援!”3月31日18时10分,湖北省咸宁市公安局情指中心警铃骤响,特警支队快反小组几分钟内抵达现场,队员先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情况,随后在家属协助下将手持砍柴刀的朱某诱导至一楼空地。抓住最佳时机,盾牌手正面牵制,警棍手侧翼包抄,钢叉手精准控制,几秒内将行凶者制伏,缴获了砍柴刀。
这样的高效处置并非偶然。传统“人海战术”在面对突发警情时往往反应迟缓。咸宁特警打造“最小作战单元”,将警力拆解重组为多个3人至5人的战术单元,每个单元按照“定岗、定责、定装备”原则,明确指挥员、突击手、警戒员等角色分工,形成“1+N”协同作战模式。
这种模块化编组既保持了单元的独立性,又能通过战术手语、无线电通讯实现多单元联动。
“我们就像人体的神经末梢,”一位特警队员形象地比喻,“能够第一时间感知危险,并迅速做出反应。”
在处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等突发警情时,这些“神经末梢”能以最小的警力投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对复杂局势的有效控制。
走进咸宁特警训练场,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队员们正在进行“红蓝对抗”演练,模拟刀斧砍杀、驾车冲撞等12类高发警情。教官团队反复锤炼“盾、棍、叉”黄金三角战术,确保最小作战单元小组如精密仪器般协同运作。
“过去我们更注重单兵作战能力,现在则强调团队配合和综合素养。”特警支队教官介绍。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警情,他们将急救处置、谈判技巧、无人机侦查等技能打包纳入必修科目,确保队员成为“能打、能防、能救、能说、能控”的全能战士。
6月17日,在咸宁老火车站的警情处置就是最好的例证。支队特警不仅快速控制持刀肇事者,还及时为受伤群众止血包扎,展现了“最小作战单元”的综合素养。
“以前遇到持刀警情心情紧张,现在果敢上前!”赤壁市公安局民警小张参加送教培训后说。
今年以来,咸宁市公安局13名实战教官组成“实战赋能团”,驱车上千公里,6次赴各县市区公安局,为900余名基层民警辅警送去“战术盛宴”。
在崇阳县公安局训练场,教官们以“马桥6组”警情为例进行教学:“先稳住家属获取信息,再用盾牌形成防御墙,钢叉从侧面控制——记住,要保持安全距离!”
他们采取“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实战演练+复盘点评”模式,手把手纠正民警战术动作,提高参训民警实战能力。
在通城县公安局的“红蓝对抗”演练中,扮演“歹徒”的教官突然冲向人群,学员们迅速形成防御圈,仅用12秒就控制住局面。这样的实战化训练,让“最小作战单元”的战斗力在基层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咸宁公安机关已成功处置4起突发暴力警情,抓获在逃人员2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100%。
下一篇:“新中式”穿搭 越“潮”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