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皇帝大”这句闽南俗语,在漳州市推进建设社区食堂、“暖新食堂”中获得了新的时代诠释。
这些食堂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精准普惠”的服务理念。它们没有停留在一刀切的福利供给,而是敏锐捕捉到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农村中主要服务留守老人,而在城市中,除了老人外,还扩大到为新就业群体设计9.9元平价套餐,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提供团餐服务。这种分层分类的服务体系,体现了社会治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特别是“有偿+公益”的混合运营模式,既避免了纯福利项目的不可持续性,又确保了服务的普惠性质,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社区食堂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构社区联结。在乡村,食堂成为留守老人社交的重要场所,缓解了“空心化”带来的孤独感;在城市,重新开业的社区食堂、“暖新食堂”再次聚集起邻里温情。这种以食为媒的社区重建,在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老人们围坐用餐、骑手们交流抢单攻略时,食堂已超越其物理功能,成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温暖空间。
社区食堂的未来发展仍需面对运营可持续性的挑战,但其已经展现的路径价值不容忽视。
“一羹一饭”虽小,却是检验民生工程的试金石。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带着烟火气的民生创新,让幸福感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