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本是孩子们放松身心、探索兴趣的美好时光,但不少家长却发现,孩子在长假结束后,常常出现作息混乱、沉迷手机甚至厌学等问题。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心理滑坡”。如何帮助孩子平稳充实地度过暑假?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亚专科主任刘雷,为家长朋友提供科学应对的思路与方法。
记者 刘通 通讯员 赵珊珊
李加鹤 济南报道
整天抱着手机不放
孩子“心理滑坡”咋办
“孩子上学时作息挺规律的,可一到暑假就像变了个人。整天抱着手机不放,喊他吃饭都不理,说两句就发脾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李女士最近格外焦虑,马上要升初三的儿子,暑假里彻底“放飞自我”,不仅作业拖延,还常常因为小事和她争吵。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刘雷表示,假期孩子心理滑坡的表现很常见,大部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子设备依赖严重,孩子从早到晚抱着手机,吃饭、睡觉都不离手;二是学习动力下降,对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抵触提及上学;三是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发脾气,或莫名低落、伤感;四是社交退缩,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不愿和家人、同学交流;还有些孩子会出现过度放纵的行为,比如熬夜打游戏、暴饮暴食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会通过“身体不适”表现出来。“有个9岁的孩子,暑假里总说肚子疼、头疼,家长带他跑了好几家医院,查不出器质性问题,可一提到开学就难受,回到家休息会儿又好了。”刘雷解释,这种“查不出原因的躯体不适”,比如恶心呕吐、头晕头疼等,可能是心理压力的外在表现,家长同样需要警惕。
从“规律”到“无序”
心理滑坡的底层原因
谈及暑假容易出现心理滑坡的原因,刘雷认为,核心在于“规律被打破”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小到大,孩子几乎都在被安排——幼儿园要按时接送,小学要上辅导班,中学要盯着作业,他们很少有机会自己掌控时间。”刘雷说,假期里,孩子终于有了“自主空间”,想摆脱规则束缚,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此时如果家长依然用“上学时的标准”要求孩子,比如强制安排学习计划、频繁催促写作业,就很容易引发对抗。
从“规律”到“无序”的过渡缺乏缓冲,也是孩子假期出现心理滑坡的重要原因。学校生活有固定的作息表、课程安排,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早已适应这种“有序感”。假期里若完全没有规划,孩子就会陷入“没人管”的迷茫,久而久之便会放纵自己,比如熬夜到凌晨、中午才起床,形成混乱的生物钟。
此外,现实社交的缺失,也会加剧这类问题。“当现实中的陪伴和乐趣不足时,孩子就容易转向虚拟世界——游戏里的成就感、短视频里的新鲜感,会让他们逐渐沉迷,甚至觉得‘现实世界没意思’。”刘雷补充道,还有些孩子因在学校遭遇霸凌、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本想借假期“逃避”,却缺乏正确疏导,反而让负面情绪积累得更多。
假期管理堵不如疏
适当满足孩子“掌控感”
面对孩子假期的心理滑坡,很多家长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困境。刘雷强调,家长要从“对抗”转向与孩子“合作”,用理解和尊重搭建沟通的桥梁。
“有的家长喜欢把假期排得满满当当,却忘了问孩子想怎么过。”刘雷建议,假期开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聊,“这个暑假你想做些什么,有哪些想尝试的事情?”有的孩子想去学游泳,有的想回老家陪爷爷奶奶……让孩子参与规划,既能满足他们的“掌控感”,也能减少执行时的抵触。
还有的家长,见到孩子玩手机就收走,孩子会立刻哭闹起来;可倘若不控制,孩子又时常玩到半夜。这让很多家长陷入手机管理的两难境地。
刘雷解释,家长对手机的“过度恐惧”和“强硬控制”,会加剧孩子的依赖。“就像力学中的‘反作用力’,你越想控制,孩子越想反抗。”
他建议,与其和孩子斗智斗勇,不如换种思路,约定手机使用规则,让孩子自己决定“每天玩多久”“什么时间玩”,并让他参与制定“违约后果”。当孩子觉得‘规则是自己定的’,他会更愿意遵守。
不过,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玩手机背后的需求——如果孩子因“孤独”而玩手机,建议父母多花时间陪他;如果他因“学习压力大”而逃避,就帮他一起拆解难题。“有个孩子沉迷游戏,后来我们发现,他在游戏里是队长,能得到队友认可,而现实中他总被家长批评不如别人家孩子。”刘雷说,当家长开始肯定孩子的优点,带他参加线下兴趣小组后,他对游戏的依赖明显减轻了。
假期不是放养期,也不是“第三学期”,而是孩子调整状态、修复亲子关系的契机。刘雷提醒,预防假期心理滑坡,关键不是“把孩子的时间填满”,而是帮他们找到“生活的节奏感”和“掌控感”,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当家庭里充满高质量的陪伴和温暖,孩子自然能在假期里收获成长,而不是陷入迷茫。爱与陪伴,是孩子假期里最好的“心理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