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学家圈
即时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应加强顶层规划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挑战。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随着人工智能带来时代机遇,即时经济正加速演进,从传统的餐饮零售外卖向新型服务业电商演进,成为扩内需、促消费、拉动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引擎。7月26日,新经济学家智库举行“即时经济与扩内需”闭门研讨会,多位权威专家围绕即时经济的时代意义、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为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即时经济进入新型服务业电商新阶段
近年来,即时经济快速发展,从餐饮外卖的单一场景,裂变为覆盖生鲜、医药、奢侈品乃至本地服务的全生态网络,今年更是提质升级进入新型服务业电商的开启阶段。
该阶段,传统电商平台积极投身即时经济,在传统餐饮到家基础上,发挥商品零售供给履约优势,迅速扩大商品即时零售份额,实现电商远场与近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以即时性突出商品交易的“服务”属性,同时通过标准化、产品化的改造整合,将部分服务转化为可线上履约交易的标的,实现商品与服务的分钟级到家,“新型服务业电商”端倪初露、前景广阔。
近期,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及云基础设施建设,并加码500亿元用于服务业消费撬动内需。在传统电商巨头加速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拓展新型服务业电商市场的背景下,即时经济领域的竞争日益充分,产业生态持续革新升级。
过去20年,我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领先的数字化技术,成功推动了制造业和商品零售的数字化转型。相比之下,服务业的数字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即时经济的快速崛起,正由阿里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引领,它们凭借技术、市场和平台优势,有力推动了服务供给与消费的双向发展,将新型服务业电商打造成为拉动国内有效需求的新增长极。
即时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在主旨演讲中明确指出,即时经济的核心优势是高效敏捷,以数字时代的新价格、新效率,满足消费者对速度和便利性的极致追求,极大提升消费者体验,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增长点,催生了庞大的即时配送产业和就业机会,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数字时代的经济新常态,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
在尹艳林看来,即时经济的崛起是社会与技术发展的必然,我国即时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用户需求旺盛、消费场景丰富,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即时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充分,即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有望在市场调节机制下寻得解决路径。此外,即时配送行业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对基础设施、物流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更高要求,而加快适配即时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助于即时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
加强即时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要加强即时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研究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即时经济发展,支持零售企业、服务企业技术升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新型消费扩容升级。“十五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提高,即时经济将起到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以及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的作用。即时经济发展不仅对当前扩大消费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为今后一个时期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研究,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研究支撑。
“竞争应升维至更高层次,反‘内卷’并非反竞争,而是要将竞争升维到更高层次,通过科技创新、质量提升、优化产业生态等,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王一鸣表示,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差异化竞争与技术变革,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平台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科技创新功能,在前沿技术、集成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引领、场景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整合聚集创新资源,协同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提升我国平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平台竞争对刺激消费有正面效应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指出,2025年以来主要电商平台纷纷涌入即时经济新赛道,即时消费订单量显著增长,他分析其动力主要源于三大趋势:首先,新消费群体的涌入是关键驱动力;其次,地理边界的突破成为显著特征;再者,消费习惯的变化不容忽视,“电商大战”正加速培育大众的即时消费惯性。
“阶段性来看,(平台竞争)对刺激消费有正面效应,相比用政府的公共资源来补贴,用企业的资源来做补贴,促进了消费,消费者得到了福利,何乐而不为?”陆铭称,对于公平竞争议题,要区分价格与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中,虚假信息、诋毁对手等行为需政府干预;价格竞争若同时满足“持续补贴、持续亏损、谋求垄断”三个条件,则可能不合理。当前补贴战虽符合“持续亏损”特征,但主要目的是挑战既有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垄断,且对消费渗透率提升仍有增量价值,暂不构成“恶性内卷”。
激烈竞争的本质是行业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院长时建中表示,相较于国外外卖行业效率的滞后,我国即时经济领域激烈的竞争态势,恰恰彰显了市场的蓬勃活力。企业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补贴,本质上是对市场未来广阔前景充满信心的有力表现。从消费者视角看,理性选择始终围绕“货真价实”:同质比价格、同价比质量,并非一味追求低价。对于“0元购”等极端补贴方式,消费者也会考虑“便宜没好货”的潜在风险。总体而言,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构成了行业发展的基本底线。
针对争议焦点的平台补贴战,时建中认为应从市场结构与行为本质双重维度分析。若处于增量市场,补贴能激发潜在需求、扩大行业规模,形成“做大蛋糕”的正和博弈,例如在新兴业务或偏远地区,补贴可有效培育市场、带动产业链发展;若在存量市场,则易演变为存量竞争的零和游戏。从行为性质看,平台自主出资补贴消费者或商家,需先作中性判断再评估价值;但如果强制平台内经营者参与补贴、附加捆绑条件,或通过“先涨价再降价”制造虚假价格,则必须依法规制。
或可破解“索洛悖论”与“鲍莫尔成本病”
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指出,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赋能的“即时经济”展现出独特潜力,凭借其“零边际成本”特性,一方面能实质性破解“索洛悖论”。即时经济将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直接转化为消费者“多快好省”的体验,增加消费者剩余,而非仅局限于生产端的统计指标。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鲍莫尔成本病”和“逆库兹涅茨化”风险。即时经济通过人机协作模式,能在提升服务业效率的同时创造新就业。这进而指向打破“就业创造永远少于、慢于就业破坏”的百年魔咒,实现就业岗位的“创造性转化”而非简单替代。
谈及充分发挥即时经济的潜力,蔡昉给出了关键路径:在科技层面,应着力推动人机协作,利用AI提升劳动者能力而非简单替代;在改革层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可显著释放农民工消费潜力;在分享层面,借助即时经济平台放大改革红利,促进发展成果更广泛共享,最终推动社会迈向物质丰裕、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
会上,多位专家也围绕即时经济和新型服务业电商的行业监管提出了分析和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最大限度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为即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避免以“反内卷”名义过度干预企业策略。
一是要把握好监管边界,避免无限延伸,对企业的正常经营策略不做过多限制。二是创新监管模式,避免“一刀切”,避免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三是明确平台有限责任,避免转嫁监管压力,不得将行政执法职责转嫁给平台,也不应要求平台对所有环节负无限连带责任。四是建立高效协同机制,探索新型监管模式,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消除监管交叉与真空。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避免政府大包大揽,鼓励行业自律与多元共治,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自律公约,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8月1日,多家平台发布声明表示抵制恶性竞争、规范促销行为、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淘宝饿了么联合发文称,将主动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激发新兴市场的消费潜力和全行业的创新活力,不做大规模“0元购”等非理性促销活动。
释放过去未被满足的内需潜力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总结发言中谈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即时需求是扩内需的核心增量赛道。与传统企业在存量市场的平行竞争不同,即时经济挖掘了新内需,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其背后蕴含着深刻发展逻辑和广阔的未来竞争格局。
王忠民指出,居家养老、高端医疗、沉浸式文化娱乐体验等巨大的、过去未被满足的内需潜力将得到释放。即时经济发展,不仅能实现更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更能解决老龄化、少子化等社会痛点。这类新需求的特征是刚需、高频、高黏性的,满足它们不是在现有存量市场中进行零和竞争,而是在创造增量市场。而企业竞争逻辑也因此发生根本转变,在“即时需求-即时消费-即时服务”全链路构建新商业模式。
王忠民总结道,企业进入此领域的竞争逻辑应是抢占即时需求、即时消费、即时服务等新经济生态位,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而非简单复制美团等以餐饮外卖为主的旧模式。这种竞争虽然初期可能有交集,但目标是更广阔的服务空间,是对未来增量的竞争,有助于即时经济市场扩容,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内需扩张做出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