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进店后,顾鲜亮热情地介绍菜品。
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大方家胡同38号,一家名为“伏枥餐厅”的社区餐厅成了周边老人的暖心驿站。这家由90后创业者顾鲜亮打造的特色餐厅,日均服务200余人次,其中老人就有上百位。
上午11点,不少顾客陆续到来,基本上都是住在周边的老人。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的固定用餐点。
“贾奶奶,今天有您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吴叔叔,山药排骨汤不错,还按老规矩来一份?”顾鲜亮招呼着大家。
中午时段,餐厅准备了16样菜品,都是现炒的,主食可以选择米饭、馒头、玉米、红薯,还有蛋花汤、莲子枸杞汤等。餐厅有14款定制套餐,价格从8.8元到30元不等。其中,一荤、一素套餐是长者专属的,分别为9.9元、8.8元,套餐里都包括主食,汤和粥是免费的。顾鲜亮解释,“之所以推出‘长者套餐’,是因为在和一些老人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消化能力受限,每顿饭吃不了多少。这样一个菜既能吃饱,也不会浪费。”
伏枥餐厅于2023年冬至正式开业。如今,餐厅平均每天可服务周边社区200余人次,其中六至七成是老人。
为了给老人们提供一个舒心的环境,在伏枥餐厅,所有桌椅都是去工厂特别定制的,四个桌角均有一处凹槽,便于老人抓牢起身。店里提供放大镜等工具,细节之处尽显用心。结账时,老人可以刷卡、扫码,也能用现金支付。
在菜品上,也充分尊重并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吃什么、怎么吃,由老人定。店里的京酱肉丝原来跟外面的餐厅一样,把豆腐皮单独放,但一些老人反馈不方便上手卷。于是顾鲜亮交代厨师把豆腐皮切丝,跟肉丝放在一起。还有宫保鸡丁,因为菜里的花生可能会呛到老人,他们就把花生全部改成非常细的花生碎。
“前段时间还有一位大爷给我们的面食提建议。我们及时调整,增加菜码的种类,让养老餐吃出家里味儿。”顾鲜亮说。
伏枥餐厅还每天为周边的困境老人提供10份公益餐,由志愿者上门配送。朝阳门地区胡同交错复杂,为了把饭菜及时送到老人手中,顾鲜亮自己绘制了一份送餐地图。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对于顾鲜亮来说,经营这家餐厅不仅是一份事业,也是一份事关养老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