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展览分为两大单元,其中“李庄!李庄!”第二节“她是一位建筑师”,专题介绍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作为与成就,这是梁思成、刘敦桢等都没有的待遇。
“她是一位建筑师”采用倒叙方式,首件展品是一张2024年的照片:当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证书,她的外孙女于葵作为代表现场接收。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同赴宾大求学,由于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而入读美术系,但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且成绩优异,这也成为宾大向其追授学位证书的主要依据。
“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策展人、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说:“很多人一说起林徽因,都知道她的美貌、她的才气,但我觉得可以用更大的视角去解读她。”
其中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建筑学领域的贡献。展览中的照片和文献资料显示,早在1930年,林徽因就与梁思成一同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参与了华北地区多个古建筑调查。尤其是在五台山考察时,她的发现佐证了佛光寺的年代,打破了“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论断。
梁思成等人在开展川康古建筑调查期间,林徽因留守昆明,承担了大量家务和抚养、教育子女的工作。中国营造学社落脚四川李庄后,她拖着病体,主导了《中国建筑史》宋辽金部分撰写、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史料编校,参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复刊工作。
在肖飞舸看来,林徽因是一个相当有格局的知识分子。这一论断来源于林徽因、梁思成之子梁从诫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1944年秋,日军攻占贵州都匀,一度逼近重庆,形势十分危急。梁从诫后来问母亲:“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被母亲以平淡的口吻表现出来的那种凛然之气震动了,泪水夺眶而出。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为人所熟知的工作,包括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成立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将生命最后的光华献给了这个崭新的国家。在梁思成为她设计的墓碑上,镌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几个显眼的字样。
“她是一位建筑师”还有一件特殊展品,是于葵在2024年出版的《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于葵认为,林徽因是许多矛盾的、互为对立元素的融合体:“她表面纤柔秀美,但内心却刚毅有力;她具有西方艺术情结,却无比珍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她有着诗人的浪漫情怀,又不失科学严谨的作风。”
作为一名建筑师,林徽因与挚友、晚辈分享个人的智慧成果,满含激情地为别人“铺鲜花,敲鼓槌”,一生乐此不疲、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