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袁 媛
经济全球化在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本土文化边缘化、同质化等问题。新征程上,须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文件还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可见,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等艺术人才的重要责任。实践中,应从建设一支综合素养高的美术教师队伍入手,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创新美术教育方式,强化美术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效。
加强卓越美术教师培训,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石
美术教师素养关乎美术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质量。高校应着力建设一支传承意识强、教学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美术教师队伍,面向美术教师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为教师提供集体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体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的机会,帮助其更全面且深刻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的内涵要义、美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价值等。完善美术专家聘任制,设立专项资金,引进专家为美术专业的任课教师指导授课,深度解析美术创作的文化内涵与理念、共享绘画技巧和技术,激发校内美术教师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和支持美术教师参加国内外美术教育、文化交流等研讨会,为美术教师了解最新政策和美术教育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供教育与学习的平台。组织美术教师实地调研体验不同的文化项目、参观非遗传承工作坊,增进教师对传统文化故事、技艺等的理解,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价值,激发其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鼓励美术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技能大赛,展示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融合教学方面的能力、思维、创新点等,切实为大学生美术学习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
加强“美术+”跨学科融合,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建议围绕美术专业课程建设,构建“美术+文化/文学”等跨学科课程体系,丰富美术教育内容,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嵌入美术教育内容体系中,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打破单一美术学科限制,加强美术与历史、哲学、语言、文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成立“美术+”跨学科教研组,开展跨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设计”“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中国美术与哲学思潮”等跨学科课程,分别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美术与历史文化、美术与哲学等不同视角引导学生多维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思想内涵、传承意义、创新必要性等,提升大学生对美术作品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邀请传统工艺、非遗、现代设计等领域的理论专家、资深从业人员进校,与校内教师共同设计美术校本课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性。如,云南地区高校可开设“云南青铜文化”特色课程,带领学生深度解析青铜器上的纹样设计及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增进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赋予其更多设计灵感;广西地区高校可开设“壮族织锦与现代美术设计”校本课程,专业化研究壮族织锦这项非遗技艺如何为现代美术设计注入新活力,系统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组织跨学科研究项目,通过“传统纹样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等课题设置,鼓励美术专业学生结合文学、历史、哲学等跨学科知识,从学术视角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可行路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构建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协同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设计相融合,为学生提供增强现实、3D建模等美术创作工具,开阔学生美术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灵感和潜力。
创新美术教学方式,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创新美术教育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互动式、项目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渠道。运用互动式美术教学方式,如在“中国古代绘画技巧”“国画技法”等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临摹古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宋代山水画、明清花鸟图等不同朝代绘画构图、笔触等,与画作进行无声交流;临摹作品后,组织学生分享临摹心得,进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尝试工作坊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亲自创作绘画作品,教师提供指导;学生借助大数据技术获取灵感,寻找绘画创作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力,同时增强美术创新思维。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开展美术文创产品设计项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力求让产品设计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表达,又能贴合市场的审美要求和使用需求。以优质的文创产品为载体,实现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发展,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拓展美术教育阵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
健全多元合作机制,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拓展美术教育阵地,提升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校内,加强二级学院、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打破资源壁垒。如,支持美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等合作共建综合教学平台,为美术创作与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技术、资源支持,激发学生实践动力。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承办中国画相关主题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中国画创作、画展组织、文化知识讲解等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技能。举办校园美术展览、美术设计比赛、以绘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美术创作灵感,学习借鉴优秀的美术创作技巧、传统文化融入创作的思路。校外,可与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单位合作,拓展美术教育场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创作环境,帮助学生提高美术创作立意和创作技能。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骑行乐趣多
下一篇:提升教师评价素养赋能国际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