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夏日炎炎,防晒衣、遮阳帽等商品成为不少人出行的“必备神器”。然而,媒体日前曝光防晒衣市场乱象,宣称“防晒指数UPF50+”的产品实测防护系数严重不达标,面料成分造假、生产信息缺失的“三无产品”混迹市场,甚至有商家用劣质面料制作防晒衣,不仅起不到防护作用,残留的化学物质还可能危害健康。这些“伪防晒”产品,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侵害,更透支市场信任,亟须重拳整治。
防晒衣虽薄,却连着民生安全。按照国家标准,防晒衣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最高等级为“UPF50+”,这一数值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防护标准。但部分商家为牟利,刻意编造概念,在产品上标注“UPF200+”甚至“UPF500+”,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个别商家生产销售无厂名、无厂址、无检测报告的“三无”产品。业内检测数据显示,市场上近三成宣称“高防晒”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可能花了钱,却买到没有防晒效果的衣服,更可能因“无效防晒”导致皮肤损伤,其危害不容小觑。
整治乱象,监管与共治缺一不可。7月1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防晒衣物选购及使用消费提示,帮助消费者科学、理性选购防晒衣物。
但是,治理“伪防晒”产品不能仅靠消费者“自学成才”。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必须守住诚信底线,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主动公开检测报告,摒弃“赚快钱”的短视思维;监管部门更须主动发力,增加抽检频次,对虚标参数、制假售假的企业依法严惩,尤其要斩断“劣质面料生产—贴牌销售—电商平台流通”的黑色链条,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从“伪防晒”到各类消费品乱象,本质上都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根治这一问题,需要构建“企业自律+监管震慑+消费者觉醒”的共治体系。企业敬畏标准,监管利剑高悬,消费者主动维权,才能让“阳光下的消费”真正安心。
防晒衣本是抵御烈日的“防护盾”,不该成为侵害权益的“隐形坑”。期待在各方合力下,“伪防晒”乱象早日终结,让每一件防晒衣都经得起阳光的检验,让消费者在炎炎夏日里,既能安心防晒,也能感受到市场环境的清朗。
□郑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