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关育兵
民政部《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351.3万对夫妻劳燕分飞,离婚率高达2.5‰。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星散于无形,偏执一方,孩子失路。(7月31日《羊城晚报》)
面对当代人如此之高的离婚率,人们不禁慨叹祖辈婚姻“低离婚率”的坚稳。其中的婚姻长青密码,来源于一种被现代人渐渐遗忘的智慧——“将就”。
“将就”绝非无原则的屈从,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与包容。人性天然带有瑕疵,婚姻作为两个不同灵魂最紧密的相处,必然布满磕碰与摩擦。对伴侣的小脾气、小疏忽,若处处锱铢必较,无异于对理想幻影的徒劳追逐。祖辈们深谙此道,他们默然接受“人非圣贤,岂能无过”的朴素真理,对那无伤大雅的棱角,甘愿磨平一些自己的锋锐。这种“将就”,是于细微处对人性弱点的宽容与接纳,而非在原则底线前的步步退让。
婚姻的“将就”,是给彼此以成长空间、为关系注入韧性的智慧策略。它并非放弃自我,而是以更大的耐心去等待、去理解,为关系的修复与生长留出宝贵的缓冲地带。回望《金婚》中风雨同舟的温情,《父母爱情》里在岁月中磨合出的相濡以沫,无一不是“将就”着走过无数沟坎,才让情感在时间淬炼中愈发醇厚坚韧。事实上,“夫妇相敬如宾”并非没有矛盾,而是一种在共同目标下、以家庭整体利益为重的动态平衡与适度包容。这种“将就”实则是建设性的策略,它为关系留出宝贵的喘息与修复空间,让婚姻得以在风雨飘摇中维系韧性。
然而,现代性如一场风暴,猛烈冲刷着婚姻的堤岸。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指出,现代社会中的“纯粹关系”强调自我实现与情感满足,这种高度个人化的情感模式,使得婚姻关系变得脆弱而短暂。当个体对婚姻的期待无限拔高,当“灵魂伴侣”成为唯一标准,当琐碎日常与浪漫幻想之间落差日益扩大,婚姻便极易在现实碰撞中折翼。“不合则分”的决绝心态,消解了婚姻中必要的韧性,也悄然抽离了传统婚姻中那些凝聚人心的精神粘合剂。
当然,“将就”绝非对一切伤害的逆来顺受。当遭遇原则性的背叛、精神或身体的暴力摧残,所谓的“将就”便成了助长伤害的鸩酒。我们倡导的“将就”,是区分“小是小非”与原则问题的智慧,是在尊重与平等前提下,对非核心冲突的弹性处理——它是对人性弱点的体认,是对关系韧性的培育,而非对尊严底线的自我践踏。健康的婚姻需要清晰的边界意识:哪些是可以磨合的习惯差异,哪些是必须坚守的尊严基石。这需要清醒的认知与沟通的勇气,而非盲目的忍耐。
真正的“将就”智慧,是于日常烟火中培育一种“建设性的妥协精神”,它鼓励双方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寻找让彼此都能相对舒适的“中间地带”。它意味着:主动看见对方的付出,而非紧盯其不足;在非原则性分歧上,学会“算了”的豁达;给情绪的爆发留一个冷却期,避免在冲动下作出不可逆的决定;共同创造积极的互动模式,让“将就”转化为一种滋养而非消耗。
婚姻的殿堂面临风雨飘摇,学会“将就”,是像祖辈一样为那如《金婚》《父母爱情》般在岁月长河中愈显温润的情感留一方生长天地。须知,婚姻之舟唯有在包容与坚持的平衡中航行,方能穿越岁月波涛,驶向情感真正丰饶的彼岸——这不是一种屈从,而是一种在理解人性弱点之后,依然能彼此成全的深沉智慧。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