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下称“中国汽研”)牵头编写的《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025)》,在重庆举办的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中国汽研高级专家吴胜男对全球格局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与突破路径进行了深度解读。
理论结合实践,构建 “1+1+N” 立体评价框架
本次研究首先构建起“1+1+N”的研究框架,第一个“1”聚焦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第二个“1”专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N”则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细分领域评价。在重点领域选择上,以“强链补链”为导向,基于产业需求、政策关切及发展基础,首批覆盖了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座舱、基础软件、汽车芯片六大领域,后续将持续拓展评价范围。通过这一框架,可全方位立体分析中国及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竞争力水平。
指标体系构建既扎根波特钻石模型、PEST宏观环境分析等经典理论,又紧扣汽车产业“三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实现创新性突破。以综合竞争力指标为例,从硬实力与软实力双维度出发,最终形成五大评价维度:科技创新竞争力,对应着技术驱动核心;产业体系竞争力,反映全产业链协同能力;发展环境竞争力,体现政策与基础设施等支撑作用;经济发展竞争力,关联市场规模与增长拉动力;汽车社会竞争力,衡量文化与生态成熟度。
同时,各重点领域也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专属指标体系,兼顾定量数据(如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与定性评估(如前瞻技术布局、政策支持力度),更贴合汽车产业的复杂特性。
全球竞争力呈梯队格局,折射 “积淀与转型” 双重逻辑
基于2023年数据,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力总体排名为欧盟、日本、美国、中国、韩国,呈现清晰梯队:欧盟与日本形成第一梯队,美国和中国形成第二梯队,韩国紧随其后。这一格局深刻反映了全球汽车产业“传统积淀与转型速度”的双重竞争逻辑。
欧盟稳居第一,源于全方位均衡优势:持续深耕科技创新,拥有大众、奔驰、宝马等全球领军车企及博世、大陆等核心零部件巨头,产业生态协同紧密,汽车社会文化成熟度高。
日本紧随其后,依托技术深耕与全球化布局:丰田、本田在混动技术、电池领域的积累深厚,电装、爱信等零部件企业全球市占率领先;海外产量占比超60%,品牌忠诚度和可靠性口碑形成壁垒。
美国和中国处于第二梯队但特点迥异:美国强在创新爆发力,特斯拉引领电动化,Waymo主导自动驾驶,英伟达、高通汽车芯片领先;中国规模与转型速度见长,已建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本土新车市场规模均居全球首位;政策体系完备、政策支持力度全球领先;动力电池等自主关键技术实现全球化应用,AI大模型赋能效应显著,端到端自动驾驶等前瞻技术布局全面。
韩国排名相对靠后,主要受限于本土市场规模较小、产业生态单一等因素。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结构性短板仍待突破
本次评价显示,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显著优势位居全球第一。这一成就得益于国家25年的战略定力,前瞻性战略布局、协同完备的政策体系,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及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牵引与全产业链集群优势。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销量规模的2/3。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持续领跑全球。
细分领域中,我国表现亮眼:
动力电池与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均排名全球第一,前者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领先,供应链实现国产化自主可控;后者应用场景广泛,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链完备度、氢源供应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显著;智能座舱与美国同属全球第一梯队,凭借超高市场渗透率、优质交互体验及AI大模型融合布局,市场竞争力遥遥领先。
同时,研究也揭示了突出短板: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自主品牌全球认可度待提升、海外高价值专利布局不足、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偏低。基础软件、汽车芯片等关键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产业生态完整度、底层架构与技术自主性及全技术栈布局仍需强化。
综上,未来十年是全球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产业格局将迎来三大变革:
一是话语权向新赛道倾斜:预计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超50%,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持续提升,掌握电池、芯片、算法的国家或地区将主导产业竞争话语权。
二是供应链区域化强化:欧美推动“制造业回流”,中国、东南亚、拉美或将形成新产业集群,全球产业链向“区域化协同”转型。
三是新质生产力重构驱动范式:数据、算力、大模型成为产业升级核心要素,传统车企若固守“硬件思维”,可能面临价值链边缘化甚至被颠覆的风险。
研究表明,我国汽车产业综合优势突出,发展动能强劲,短板正在快速补齐,已具备“从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冲击”的坚实基础。未来须紧抓产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聚焦强化技术创新供给、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巩固扩大国内市场、完善汽车产业链出海服务支撑体系、丰富汽车文化建设等五大方向发力,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与品牌优势。唯有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保持战略定力,方能坚定不移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稳步迈向“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