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昆明市政协成立70周年。自1955年3月成立以来,市政协在中共昆明市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发扬民主与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为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值此华诞之际,市政协与昆明日报联合推出“我与昆明政协”70周年专栏,以6期系列报道的方式,展现部分委员的履职感言、履职风采。他们的感悟,是市政协70年发展历程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
专栏从“初识政协·履职启航”启程,历经“跨界交融·视野拓展”“建言资政·深耕实践”“责任担当·为民代言”“行业先锋·双岗建功”,最终结篇于“未来已来·砥砺新程”,全方位展现委员们在新征程上的攀登之路,以亲历故事折射政协履职平台的活力与温度。
踏入政协大门,对许多委员而言,是荣誉更是挑战。初识政协,他们或忐忑于责任之重,或迷茫于履职之径,却都渐进在学习与实践中蜕变为成熟的“履职者”。
初踏门槛的忐忑与启蒙
对于侨联界别的杨晓冬而言,2016年初入市政协的场景记忆犹新。“第一次提交提案时,我满怀期待,结果却汗颜不已。”他坦言,彼时仅凭理论研究撰写的提案,内容空洞、缺乏操作性,像“一篇飘缈的学术论文”。现实的“冷水”让他警醒:履职不是闭门造车,没有调研,不了解昆明市的实际情况,就提不出具体措施。
这份初期的困惑,同样萦绕在生态环境界别委员严英心头。“初任委员时,我连社情民意都不会写,像个迷路的孩子。”2017年刚履职的她,对政协的一切都感到陌生。而来自农业生产领域的普红缨委员,则在小组讨论中因自觉“见识浅薄”而怯于发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政协这座会聚各界精英的殿堂,让初入者既感震撼——里面有上市公司董事长、院士、劳模……也由此倍感压力。
幸运的是,市政协系统化组织的履职培训犹如一盏明灯,为他们照亮了前路。从政策法规解读到提案、社情民意撰写方法,精心设计的“启蒙课”为他们夯实了履职的根基。政法界别的何卫东委员对此深有感触:“履职培训点燃了我的使命感。”正是这些培训,开启了他们从政协“新手”向“行家里手”转变的第一步。
实践中的警醒与转变
理论的学习只是起点,真正的蜕变发生在躬身实践中。杨晓冬将培训中的反思付诸行动。2023年,为撰写磨憨口岸边民互市发言稿,他摒弃书斋里的空想,密集走访多个政府部门,收集海量数据,最终在常委会上呈现了“有血有肉”的建言,深刻体会到“履职的真谛在‘泥土里’”。
严英委员则选择从本职领域切入。她深入调研自然保护区、林场职工的艰苦工作环境和因缺乏乡镇津贴导致年轻干部大量流失的困境,提交了《关于落实昆明市自然保护区、林场职工乡镇工作津贴的提案》。这份源于实际调研的提案,经多方推动成功落地,稳定了队伍,也让她完成了从“履职小白”到“提案能手”的转身。
普红缨委员在“书香政协”读书会的熏陶和“协商在基层·春城面对面”暨院坝协商活动的实战中,找到了履职的落脚点。她不再仅仅是讨论的旁观者,而是沉入老旧小区一线,倾听居民诉求,协调解决消防安全通道堵塞等具体问题,真切感受到“履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沉入一线”,政协更是“凝聚共识、汇聚智慧的桥梁”。
何卫东委员的经历则体现了另一种转变——公益视角的升华。初时,他认为公益仅是“个人捐款捐物或法律援助”。市政协的系统培训和组织的集体公益活动,让他领悟到“集体公益影响力更大”。一次与游客关于盘龙江管道影响美观的闲聊,触发了他履职的敏感神经。他没有停留在疑问上,而是主动联系河道管理员,实地查看施工情况,最终撰写出被市政协采纳的社情民意《汛期将至!应督促工程尽早完工》。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个人的声音虽微,集体的智慧却可带来改变。”
财税金融界别委员杨昆慧在2017年首次参加政协会议时,被各界委员围绕发展大局的讨论所震撼。这让她猛然意识到,作为注册会计师,履职需超越“审计就是平衡账本”的专业壁垒。她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审计任务繁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转化为深入调研,提出《关于完善昆明市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议》,并成功推动《昆明市内部审计条例》的立法工作。这一过程让她实现了从“经济卫士”到“治理参谋”的跃升:“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推动解决。”在后续的惠企纾困提案中,她融合跨界视角提出的“柔性政策体系”建议,更推动政府专题协商,彰显了专业履职的深度。
责任升华与力量凝聚
随着履职的深入,委员们的责任感日益增强,行动也更加有力。
新的社会阶层界别委员方自维,将“专业立信”作为履职基石,积极参与各类研学提升能力。他更注重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动能,建立“党建+群团+统战”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针对国企合规管理等线索,他深入基层调研,撰写了《关于健全市属国有企业以合规管理为导向的内部监督体系的建议》等系列提案,努力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操作方案。作为界别召集人,他积极推动联合提案,并组织为禄劝县众多政府部门及国企人员提供财经法律培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政协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服务民生的战场”。
民建界别委员杨杨则经历了从“荣誉加身”到“责任深耕”的心路升华。“初识政协,满心荣誉;深入履职,方知责任如山。”他通过政协调研这门“必修课”,扑下身子听民声,将群众诉求转化为13件提案,其中3件被列为重点,6件获评好提案。他深刻感悟到“每一次调研都是蜕变:从追求‘数量’到深耕‘质量’”。更让他珍视的,是与界别委员们持续跟踪推动的成果,如“课余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被列为惠民实事、磨憨口岸增设为药材进口边境口岸等。这些经历让他坚信:“荣誉是起点,责任是终身。”
严英委员的成长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她的《关于发展昆明市森林康养旅游业态的建议》获市领导批示,并连续4年获评优秀委员。
委员们从初入政协的忐忑新手到自信担当能手的成长轨迹,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行业精英投身参与社会治理的精美画卷。他们的故事清晰勾勒出政协平台的淬炼之功:系统的培训赋能提智,深入的调研筑基固本,务实的协商聚力成事。70年来,市政协持续搭平台、优服务,让一届届委员在履职实践中砥砺前行,将个人的智慧与热情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时代洪流。
记者陈思伊报道
上一篇:发出政协声音 讲好春城故事
下一篇: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