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转自:人民政协报
我曾到过70多个国家演出,每次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展示中国的艺术时,都能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台下观众眼中流露出的赞叹,都让我难忘。
△郭蓉(右一)在四川乐山进行捐赠和慰问活动。还记得2001年,我随东方歌舞团前往莫斯科举办为申奥加油的晚会,我演唱了一首充满激情的《红旗飘飘》,希望它不仅给中国人呐喊助威,也能让俄罗斯的朋友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此外,我还用俄文唱了一首俄罗斯的经典老歌《就是这样》,传递文化相融相通,两首歌曲唱罢,全场欢呼,掌声雷动,久久不息,我又加唱了《友谊地久天长》,观众们纷纷跟着演唱。他们为我们的表演欢呼,也为申奥的成功与中俄友谊呐喊,这场晚会为申奥成功助了一份力。
我也曾多次到欧洲演出,随着中国的开放与强大,许多往事愈发清晰。记得1996年第一次去东欧五国演出时,他们问我们来自哪里,当我们说是中国人时,他们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显然对我们的发展还不是很了解。那时我心想,以后一定要去世界各地,用艺术的方式讲述当代中国的变化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记得在塞尔维亚的一个城市,我演唱一首西北风格的歌曲《黄河源头》。刚唱了两句,麦克风和伴奏突然没了声音,我没有停下,而是放下话筒,在整个剧场用清唱的方式唱完整首歌。没想到,台下观众瞬间沸腾!他们惊叹于“来自中国的声音”能爆发出如此磅礴的力量——因为这首歌音域极宽,需要高亢激昂的声音完成。这场突发状况反而让欧洲观众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当地电视台播了我们的演出,当我去理发店理发、去咖啡店喝咖啡时他们竟然都认出了我,而且都表示不收我的费用。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餐厅,我们偶遇一对庆祝结婚纪念日的老夫妻,知道我们从中国来,很友善亲切,我们邀请这对夫妻观看了我们晚上的演出,我用法语演唱了经典歌曲《玫瑰人生》送给他们,这对夫妻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音乐成了跨越语言和国界的桥梁。
去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和首都安卡拉演出时,东方演艺集团的每一个节目都让土耳其观众赞叹不已,报以长时间的掌声。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久久不愿离去,要跟我们演员合照交流,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多年来,我始终坚持着东方演艺集团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方式,那就是每次出访,都要学一首当地歌曲,用他们的语言演唱,并且要求自己语言一定要学得准。这次去土耳其也不例外,我选了两首当地最著名的歌曲连唱。当第一首充满诗歌意境的歌曲刚一张口,台下观众便掌声四起,接着唱另外一首当地的著名民歌时,观众们兴奋地高举双手拍着节奏,甚至激动地站了起来,随着音乐节拍一起舞动。这是我在世界各地演出时常常看到的画面,我认为,传播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也要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文化交流能够让不同的文化碰撞出最闪耀的火花,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深度融合。
多年来,我个人一直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摸索怎么把经典和时尚结合,让主旋律也能变得时尚起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就常参加国内外的重要演出,深知中华文化与经典作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时尚元素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产生共鸣,传递正能量。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边拉琴边唱的《红旗飘飘》《长江之歌》及改编版的《歌唱祖国》等代表我艺术风格的舞台表演,节奏一响起就能点燃全场热情。通过这些创新的尝试,我看到了经典在新时代绽放出的别样光彩。在国外为华侨华人演出时,他们也这样说到:“你激情的歌声和现场充满感染力的表演,激起了我们对祖国更深的热爱和更强的民族自豪感。”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得深入到内核,理解传统艺术形式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古老又茂盛的大树,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它在新时代长出新的枝芽。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理念融合起来。比如,让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眼前,从当代人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优秀传统文化,让它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和理解,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我们要用作品反映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时代的深度思考,要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在这个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文艺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是我们还因循守旧,肯定会被时代的浪潮淘汰。我们也要用好人工智能,让AI技术辅助艺术的创作生产,做艺术创作的好帮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东方演艺集团声乐总监)
作者:郭蓉
文字编辑:杨雪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