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为中国政企业务)
大模型的能力已从“辅助工具”进化为“业务伙伴”,这一变化正在重构保险行业的服务逻辑。华为大模型专家崔可的观察,道出了当下保险科技领域的一个变化。
随着“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加速落地,保险机构如何借势推进数智化转型、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正成为业界聚焦的核心命题。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数智化转型成必然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而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数智化转型是其高质量服务数字经济的必由之路。业内人士指出,新“国十条”与金融监管总局相关指导意见均明确,保险业需提升数智化水平,加强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管理,这为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保险业自身的特质——海量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广泛的客户覆盖——使其成为大模型应用价值极高的领域之一。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不少保险公司已借此创新产品服务、优化风险管理。但机遇背后,数据治理、风险防控、隐私安全等问题愈发重要,如何兼顾效率与安全、平衡创新与落地,仍是行业数智化转型中持续探索的课题。
从“辅助工具”到“业务伙伴”:
保险服务形态被重塑
大模型的发展已进入第二阶段:从对话式交互迈向多模态融合,而Agent技术的成熟正推动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业务伙伴”。崔可解析技术趋势时指出,当前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从客服问答、办公辅助等基础场景,深度渗透至信贷审核、风险决策等核心业务。
经过两年迭代,大模型的能力已实现关键突破:从单纯的对话交互,发展出“快慢思考”结合的多模态能力,可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信息。这种进化正破解保险行业的诸多痛点。例如在客服场景,结合保险条款知识库的大模型,不仅能解答常规问题,还能基于用户描述推荐适配产品、生成个性化投保方案,让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匹配”。
技术落地:
算力与数据治理的双重考验
AI大模型从“展厅盆景”真正投入生产环节,是科技公司与险企共同努力的方向。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系统,考验随之而来,算力与数据治理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当大模型进入实际业务系统,算力便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变量。华为算力先遣队专家程威直言:“AI算力不是单一芯片,而是要打通全栈体系的技术断点;算力建设也不是简单的服务器选型,更需关注技术路线的系统成本。”如今金融行业对算力的要求,已从“单点性能”转向“体系化能力”。
这种转变源于业务需求的升级。程威提到一个关键指标:“大模型进入生产系统后,高并发、低时延成为硬性要求——比如对客服务的端到端时延需控制在10毫秒左右,否则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这对算力架构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应对这一挑战,华为通过超节点技术将数据中心打造成“一台超级计算机”,384卡集群算力可达300P,有效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高效协同。而针对中小保险机构的算力成本顾虑,后训练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思路:模型迭代对数据量的需求大幅降低,“几千条数据即可完成强化学习”,让中小机构也能负担起智能化转型的成本。崔可也印证了这一点:后训练方式降低了大模型的推理成本,“前两年处于观望状态的中小金融客户,今年已开始下场布局AI能力”。
科技渗透全链条:
从基础设施到业务末梢
保险科技的价值,最终要落在业务场景的实际创造中。在程威看来:“金融行业大模型产生的价值,归根到底无非三类——促收入、控风险、提效率。”华为云专家高征海提出,“保险业数智化转型需要韧性基础设施+商业敏捷双轮驱动”,而这一思路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据了解,目前华为已服务1800多家金融机构,在金融数智化转型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基础设施层面,通过公有云、专属云等多种形态,华为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可满足保险机构在合规、容灾、全球化布局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某险企的海外布局中,中国香港机构通过全栈专属云承载核心系统,新加坡、印尼分支机构则采用边缘专属云实现数据本地化,既满足不同地区的合规要求,又通过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全球业务协同。这一点对“出海”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要和实用。
在业务末梢,“端云协同”的创新场景正不断涌现。华为终端专家解晓杰介绍,华为擎云系列商用终端已在保险移动展业、智能网点等场景落地:业务员通过定制化平板可完成客户信息采集、保单讲解全流程;智能手表收集的健康数据能为健康险定价提供参考;企业AI工作手机则通过敏感词检测等功能,规范销售行为、降低合规风险。
新致软件保险事业部总经理施策的一线实践也印证了技术的落地价值:通过构建垂直领域知识库,营销机器人能为代理人提供实时话术支持;核赔机器人结合OCR与多模态模型,可将非结构化病历转化为结构化数据,10张以内核保件的准确率达90%以上。
科技平权时代正加速到来:轻量化模型让中小险企用得起AI,超节点架构让算力不再是大机构的专利,安全基座则让合规成本可控。科技与保险的融合,正从“工具赋能”走向“生态重构”,而险企的竞争核心也随之回归服务本质——在合规框架内,更便捷、高效地满足用户对确定性保障的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