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消费者报
近日
#1岁娃吃鸡蛋羹得了败血症#
的话题登上热搜
这则网络热搜的食品安全个案
把食源性细菌——沙门氏菌
推到消费者面前
专家提醒
夏季气温升高
沙门氏菌繁殖活跃
而肠道发育尚未成熟
免疫力较弱的儿童
更易被它侵袭
鸡蛋羹里的沙门氏菌来自哪儿?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在一些媒体报道中,接诊患儿的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三院儿科医生介绍说,婴儿败血症源于沙门氏菌感染,而源头就是因为追求嫩滑口感而未煮熟的鸡蛋羹。该院儿科病房近期连续收治3例肠沙门菌感染患儿,均为沙门氏菌败血症。
消费者对沙门氏菌的认知如何?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
对100余位消费者
进行了一次网上微调查
结果显示
33%的受访者不知道哪些食品更易被沙门氏菌污染;
42%的受访者认为只有禽蛋类产品会有沙门氏菌;
25%的受访者认为易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不局限于禽蛋;
26%的受访者不清楚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免受沙门氏菌威胁。
那么
鸡蛋里的沙门氏菌
是从哪儿来的呢?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向记者表示,沙门氏菌是众多亲缘关系很近的一类细菌的总称。其中,大部分细菌可以忽略,但个别细菌在人类社会中声名狼藉,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多数病人感染后会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
有研究显示
禽蛋类产品更易被沙门氏菌污染
刘少伟解释说,沙门氏菌是一种人畜都可能感染的细菌,主要通过人或动物的粪便污染传播。鸡蛋携带沙门氏菌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母鸡感染沙门氏菌后,细菌侵害其卵巢,导致卵泡变性、坏死,造成鸡蛋中携带沙门氏菌,同时沙门氏菌会在母鸡肠道增殖随粪便排出,而鸡蛋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就会被污染;
⏩二是环境污染,即使鸡蛋本身无菌,但如果接触到环境中带菌的粪便、器具等,也可能被动带菌。
(千库网授权图片)
在养殖环境卫生缺乏有效管控的情况下,大约10%的鲜蛋都有被沙门氏菌、霉菌或寄生虫卵污染的风险。如果鸡蛋不新鲜,带菌率更高。因此食用鸡蛋的时候,需格外留意沙门氏菌,尤其是肠道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等,更易中招。
沙门氏菌到底有多强?
哪类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较高?
刘少伟介绍说,自然界中沙门氏菌宿主众多,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都可以寄居。即便离开了人或动物的肠道,沙门氏菌在粪便、土壤、食品甚至水中都能存活三五个月甚至三五年之久。
一般来说,沙门氏菌在5℃—46℃都能存活且生长,最佳繁殖温度为35℃—37℃,20℃以上即可大量繁殖。沙门氏菌在包括冰箱冷藏室在内的低温(2—8℃)环境中可存活3到4个月甚至更久,虽然低温环境能显著抑制它的繁殖,却无法将其完全杀灭。
刘少伟介绍说,一般来说,以下几类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较高:
🐣鸡蛋及蛋制品。生鸡蛋、溏心蛋等未彻底煮熟的蛋类易因蛋壳或内部污染致病。
🥩禽肉等生鲜肉。鸡肉、火鸡肉等生禽肉在屠宰过程中易受肠道菌污染;猪肉、牛肉在加工或存储时可能被交叉污染。
🍗熟食和速冻肉制品。酱卤肉、凉拌肉制品可能因未充分加热而风险较高;速冻牛扒、调制猪肉等也曾被检出污染。
🥛乳制品。未经巴氏杀菌的生牛奶,冰淇淋、奶酪等,均可能携带该病菌。
🍫预包装即食食品与糕点。巧克力、花生酱,蛋糕、三明治等可能因加工或储存环境不卫生被污染。
🍉豆制品和果蔬。豆腐、豆芽等豆制品可能因为环境或原料污染而带菌;接触过被污染的水源或动物粪便的果蔬也有风险。
刘少伟说,上述食品一般都是通过“动物粪便→水源/饲料→养殖场→加工环节→厨房餐桌”的污染链传播的,但并不是说这些食品一定就含沙门氏菌或一定能引起感染性疾病。同时,大多数健康人群感染沙门氏菌后短期内可自行恢复,但也有部分人导致肠胃炎、败血症、伤寒甚至死亡。
100℃高温能秒杀沙门氏菌
高浓度盐水能立即将其灭活
有研究显示,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例中,约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购买、储存、烹饪、食用等环节的清洁卫生,是防范沙门氏菌感染的关键。
消费提示
沙门氏菌本身不耐高温,更怕烫,温度达到100℃时立刻死亡。家庭中常用的热处理烹调方式都可有效杀灭沙门氏菌,如将食物加热到中心温度70℃以上,持续5分钟,一般都可以杀死包括沙门氏菌在内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
大多数情况下,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没有感官上的明显变化,既看不出来也吃不出来。因此,消费者选择上述预制即食饭菜或肉制品时,最好选择有冷藏设施的正规门店,买回家微波加热后再食用。夏季,对于配送时间较长的上述外卖食品,也建议加热后再吃。
买回家的肉、蛋和蔬菜水果最好分类分装后分开保存,厨房的刀具和砧板也要生熟分开使用,以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
鸡蛋清洗后不宜存放,所以蛋壳上带粪便的鸡蛋,尤其要密封后单独冷藏,取用后及时清洁双手。沙门氏菌在高浓度盐水(如30%盐水)能立即将其灭活。因此,如果用盐水浸泡果蔬,可以多放些盐,但也需用流动水冲洗,随后清洁双手并充分加热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