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制造)
2025年上半年,随着“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正式启动、“企业创新积分制”服务平台全面放开……178家国家高新区以昂扬的姿态向“新”奔跑、向“质”攀登,积极探索、扎实践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为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向“新”成势
开辟发展新赛道,激发产业创新新动能
上半年,国家高新区在新技术、新产业、新赛道上持续发力,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正式启动,各地高新区正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合肥高新区以高能级平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具有区域特色的内生发展之路,围绕量子科技、下一代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领域,诞生了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九章”等一系列前沿成果。天津滨海高新区聚焦脑机接口产业,构建“成果转化—生态构建—产业集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努力打造以脑机海河实验室为依托,以华苑片区为核心的“中国脑机谷”,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科研论文走向临床应用。
新技术突破不断涌现,硬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一批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从高新区走向市场。苏州工业园区凭借强劲研发实力和良好产业生态,成为全国创新药研发标杆,上半年已有6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约占全国同期新增量的20%。桂林高新区企业桂林蓝宇航空轮胎发展有限公司仅用短短6个月就获得了中国民用航空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的国产大飞机子午线轮胎认证,彰显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新速度”。
桂林高新区企业桂林蓝宇航空成功研制我国首条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新平台载体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活力竞相迸发。国家高新区汇聚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各地高新区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营造更加适宜创新的环境。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化产学研融合,汇聚了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各类研究机构与园区企业通过合作成立研发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形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咸宁高新区探索“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的离岸科创发展模式,8家企业项目已在当地正式落地投产。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已成为咸宁在武汉招才引智和产业相融的桥头堡。
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在高新区竞相涌现,为我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质”行稳
提升发展含金量,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
在加速布局新赛道的同时,国家高新区更加着力提升发展“含金量”,在主体培育、成果转化、生态营造上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根基愈筑愈牢。
高质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臻完善,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各国家高新区健全梯次培育体系,有力助推创新型企业提质扩量。海口国家高新区发布《科创企业“养成”手册》,为园区企业申报提供“手把手”的保姆式服务。杭州高新区迭代新一轮“1+X+N”产业政策,制定了“22项政策”,对独角兽、准独角兽等初创企业不同产业类别、不同功能平台、全生命周期,都提供了政策支持。厦门火炬高新区还成立了企业服务顾问工作站,以“共享顾问+专家在现场”的模式,为企业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
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提速增效,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加速。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打造制造业中试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已将2400余家中试平台纳入储备库,并从中遴选产生241家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科技成果要跨过转化的“死亡之谷”,需要大量资金,但很多企业对此阶段的投资预期不足,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遴选有价值、可转化、能落地的优质早期成果,支持成果所有方与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接,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等概念验证活动,降低转化风险,加快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和商品。成都高新区为深化“中试+”生态体系建设,出台《成都高新区中试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及《成都高新区关于推动“中试+”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持续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强化资源对接。截至2024年,服务中试项目3140个(次),中试服务收入超16.2亿元。
成都高新区发挥“中试+”领头羊作用,搭建成渝地区“中试+”综合服务线上智能平台高质量发展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以创新积分制为支撑,精准赋能企业发展。杭州高新区正式上线“滨创服”数字科创平台,发布创新积分2.0版—“滨创分”。升级后的“滨创分”,是公共数据和市场化数据共同赋能的成果,拓展了“创新力”评价维度,增加产业视角,引入了六棱镜公司全球创新评价数据,更好突破“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痛点难点问题。厦门火炬高新区联合税务部门以税收大数据为基础,对企业创新实力进行“画像”,针对“企业创新税收指数”白名单企业量身定制的服务方案,助力企业解决技术、资金等难题。以科研助理岗位为纽带,构建人才发展“新高地”。各地高新区要进一步拓宽岗位开发渠道,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成都高新区、佛山高新区、潍坊高新区等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科研助理岗位开发任务,形成了“规模稳、产业聚、企业微、人员优”的良好局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东北中心发挥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作用,联合各方持续落实岗位开发任务透过2025年上半年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些创新高地正在以“向新而行”的勇气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以质取胜”的定力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展望下半年,随着新赛道培育行动的深入实施,以及各项创新政策的持续发力,国家高新区有望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继续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