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
百家姓,甘。
甘为草名,是甘草、甘遂;甘还为木名,是甘棠。
东汉训诂学者张揖在《广雅》中,称甘为草名:“陵泽,甘遂也”;“美丹,甘草也”。陵泽和美丹,分别为甘遂和甘草的别名。
甘草,甘,平,无毒。甘遂,苦,寒,有毒。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将甘遂列为下品。二者药性相反,却相互感应。
以甘为姓,将甘草、甘遂、甘棠的品质巧妙融合。
《诗经名物图解》甘棠
《各种药材图册》甘草
甘盘为祖
甘姓源远流长。
甘姓来源的说法比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夏朝时期的诸侯国甘国(约为现河南洛阳),属于以国名为氏。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
二是起源于商朝。出自商王朝君主武丁的老师甘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武丁曾就学于甘盘,成为商王后,遂用甘盘为国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甘氏。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
三是出自周朝,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这有两个来源:周武王姬发伐商而有天下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这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之谓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据考证,现在陕西鄠县西南一带当时即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就是该支甘氏的发源地,跟甘姓的关系,极为深长。
到了周襄王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异母弟弟姬带在甘邑,姬带受封甘地,谥号昭,故又称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为甘氏。
甘姓者一般尊甘盘为得姓始祖。《姓纂》《姓谱》等书都指出,甘姓为“武丁臣甘盘之后”。甘盘初为商王小乙的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导小乙的继承人武丁,是为“帝师”身份。武丁继位后,封甘盘为卿士,礼聘甘盘为相,称甘盘“旧学”,从此甘姓以“旧学”为堂号。据史书记载:“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说:“高宗(武丁)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说。”据《竹书纪年》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武丁即位后,“居殷,命卿士甘盘”。
作为“帝师”,甘盘有着与甘草同样的特质。南朝齐梁时期道教学者、医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写道:“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由于甘草虽并非方剂中的主药,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将甘草比喻为“国老”。唐代医药学家甄权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盘,作为“帝师”和后世尊崇的“贤相”,是不是与“国老”有得一比?
与甘相连的植物还有甘遂。宋代医药学家寇宗奭说甘遂“专于行水、攻决为用”,金代医药学家张元素说它“味苦气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热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
甘遂的特效,就是直达病处。但它“有毒,不可轻用”。《本草纲目》中有多处甘遂和甘草同用的记载:“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毒,用甘草末,水调傅肿处,即浓剪甘草法服,其肿即散。”
二物相反,却感应如此。这就是甘的奇妙。
甘罗拜相
到了群雄争霸、周天子有名无实的战国时期,领域大多属于秦国。彼时甘氏的先人也大多是秦国人。《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提到的甘茂、甘罗,即是代表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甘罗拜相的故事,也发生于秦国。
甘茂是战国时期秦国左相、齐国上卿。学于百家之说,曾为秦国平定汉中,攻取宜阳。作为甘茂的孙子,甘罗也热爱学习,与其祖先的大将风采不同,他以谋略过人而著称。他自幼聪明伶俐,十岁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十二岁时,他凭借非凡的智慧和谋略,成功说服张唐出使燕国,并亲自出使赵国,利用赵王对燕国的不满和秦赵之间的利益冲突,说服赵王出兵攻打燕国,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的五个城池。这一卓越的外交成就让秦王大为赞赏,于是拜甘罗为上卿,相当于宰相,并封赏田地、房宅。甘罗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
看看他在应对吕不韦和说服张唐时的智慧吧。
吕不韦准备派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以联合燕国攻打赵国,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却推辞说:“我曾经替秦昭襄王攻打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扬言‘谁要逮住张唐,就赏他方圆百里的土地’。现在前往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面临危险,所以不能去。”吕不韦听后很不高兴,但又没有办法勉强。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吕不韦本来就在气头上,不禁厉声斥责说:“我亲自出马,他都无动于衷,你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就做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十二岁,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呢,反而不由分说地呵斥于我?”吕不韦只好同意让甘罗去劝说张唐。
甘罗见张唐时的说辞,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拿捏。甘罗首先问张唐:“您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张唐回答说:“白起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则胜,攻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比不上他。”甘罗又问:“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吕不韦相比,谁的权势更大?”张唐说:“范雎不如吕不韦的权力大。”铺垫两次之后,甘罗说出了关键话语:“当年范雎想攻打赵国,可白起阻拦他,结果范雎令白起在离咸阳七里处被赐死。现在吕不韦亲自请您前往燕国任相而您却执意不肯,我不知您将身死何地啊!”张唐听后,只能按甘罗的意见前往燕国。
甘罗对历史的熟知和善用,也令人佩服。白起善于用兵,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战后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应侯范雎妒其功高,允许赵割地求和而罢兵。后秦昭襄王再起兵攻赵国邯郸,久攻不下,拟派白起为帅。白起再三拒绝,由此触怒秦昭襄王,同时也得罪范雎,最后被赐死在离咸阳不远的杜邮。
循循善诱,步步为营,绵里藏针,攻心为上,这些词语仿佛为甘罗而生。
甘棠遗爱
如果说甘茂、甘罗之功在于“动”,甘德、甘熙则在于“静”。
甘德是战国时齐国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另一位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可惜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而得以保留。
甘德的坚守之心,令人敬佩。想象一下,在伽利略之前近两千年就已经用肉眼观测到木星中最亮的卫星——木卫三,那是需要多么漫长的孤寂等待和静默守候。与甘德同样有坚守之心的晚清学者甘熙,则倾力于藏书。甘熙出身仕宦世家,祖父甘国栋有数万卷藏书,父亲甘福建藏书楼“津逮楼”,藏书10万卷,近半世纪节衣缩食,奔波于吴越之间搜罗古籍善本。甘德少年时期就遍读“津逮楼”藏书,懂天文、识地理,甘德主持“津逮楼”后,其藏书更为丰富。“津逮楼”取《水经注·河水》语句:“河北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价,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津逮本义为由渡口抵达对岸,引申为通过特定途径实现目标或获得成果,常比喻指引后辈治学的路径。可惜,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与清军的大战中,津逮楼毁于兵火,大量古籍珍本被毁。
甘熙故居大小门进有不少楹联,如厅堂联“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大厅联“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等。这些对联,反映了做学问、成大家之特质,即必须心神安定,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气,守得住清静,经得住打压。立德扬行,著书立说,藏书读书。亦唯有自己的思想足够深刻,文化底蕴足够深厚,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子孙。
甘熙与甘德各有大特色,也有大同之处。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甘熙还精研风水堪舆之术,天地间的奥妙与他们有着奇特的相连。更有趣的是,他俩的家中庭院里,都种有甘棠,甘之本性之甘棠,都得他们青睐。
甘棠确是有价值的,它的果实呈圆形且性味酸甘,可鲜食或制成蜜饯,可治疗泄泻等。甘棠的清正、沉稳、安静、平和的文化内涵深得古人之心,很早就记载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诗经·国风·召南·甘棠》对甘棠的吟唱情深意长:“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甘棠树高又大,不要砍不要伐,召公在树下居住过、休息过、停留过……人们由召公而爱甘棠,“甘棠遗爱”的佳话由此流传,以颂扬官之有德者。
甘熙与甘德在对召公的敬意和对甘棠的喜爱之中,以强大宽阔的格局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将甘姓发扬光大。
甘姓的历史性格,与甘草、甘遂、甘棠的本性相融合,甘之如饴,攻决为用。